当前栏目:黄石非遗

牯牛洲打硪歌市级传承人高永舟:愿嘹亮的打硪歌永远传唱下去

来源:黄石日报社    时间:2023-07-06

分享:

  人物档案:
   姓名:高永舟
   性别:男
   出生:1949年3月
   项目:牯牛洲打硪歌  
   职务:领硪人

夏至刚过,骄阳似火。磁湖路黄石现代有轨电车轨道绿化栽植现场一片繁忙。一位年长的园林工人一边摊铺草皮,一边用方言哼唱着自编的小曲儿活跃气氛,为大家缓解疲劳。这位老人正是牯牛洲打硪歌的市级传承人高永舟,他传承的打硪歌,是曾在兴修水利等场合中盛行的,给工人提神鼓劲、凝心聚力、减轻疲劳的劳动号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的机械化作业取代了原始沉重的人工劳作,优美动听的打硪歌再也听不到了,成为一项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

  高祖父是打硪歌创始人
  今年73岁高龄的高永舟,是牯牛洲打硪歌第五代传承人。
  虽已是古稀之年,但这位身高180厘米的老人依旧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比实际年龄看起来更年轻。
  高永舟的高祖父高殿杨创造了牯牛洲打硪歌。高永舟对打硪歌最初的认知,来自童年。高永舟长在长江边,他生活的牯牛洲村常年饱受溃堤水淹之苦。“记得我七八岁那年,村里又遭洪灾,大人们都去修江堤,我第一次听到了打硪歌。”他对当年的画面记忆犹新,“人们将一块圆形石磙四周凿孔,系着几根粗麻绳,由数人持绳抛打,边打边唱,起落如飞的石磙不断夯实着堤坝,堤上劳作的人们情绪高昂,场面壮观。”
  打硪是高强度的体力活,非常辛苦,但打硪歌把欢乐传递给劳作的人们和围观的孩子们。
  “大人们用方言唱的打硪歌,我觉得特别好玩。”少年高永舟被打硪歌深深吸引,尽管听不懂唱什么,但他饶有兴致地蹲在一旁听得入迷,久久不肯离去。打硪歌也从此烙在高永舟年少的记忆里。

  58岁接过传承衣钵
  高永舟在58岁那年正式成为打硪歌传承人。
  2007年,西塞山区河口镇文化站挖掘非物质文化时,把牯牛洲村的打硪歌列为重点保护项目。
  镇文化站迅速在牯牛洲村开办了培训班,村操场成了打硪歌的户外教学课堂。村里74岁老人吕成联曾于新中国成立前在修江堤时参加过打硪,也是全村唯一会唱打硪歌的人。高永舟和另6位村民拜师学艺,8人组成了牯牛洲硪歌队,由吕成联传授技艺。
  硪歌队每天从早到晚勤学苦练8-10个小时。练习打硪可比种田要累得多,但他们从不喊苦喊累。经过1个月的集训,年纪最轻、嗓子最好的高永舟最快掌握了打硪歌的演唱技巧。他的演唱风格厚重阈宽,声情并茂,对嘿调的节奏把握适度,明快嘹亮,被众人一致推荐为领硪人。
  “打硪歌需要后继有人,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师傅的叮嘱让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高永舟心底油然而生。
  此后3年,河口镇接连举办农民文化节,牯牛洲打硪歌都成为重头戏,硪歌队在各个乡镇、村的巡回展演深受群众喜爱。

  期盼后人永续传承
  “打硪看起来简单,实则需要技巧。”
  高永舟介绍,领硪人至关重要,要通过即兴创作的打硪歌引导8名成员力要均、心要齐。他坦言,自己对打硪歌有天赋,创作歌词随口就来,看啥唱啥,想啥唱啥,成员们都喜欢,边唱边打也得劲儿。
  他告诉记者,儿时因为家里穷,只读了初一。辍学后的他从未放弃对读书和唱歌的热爱。1966年,17岁的高永舟加入村里的宣传队。之后的7年时光里,他学文化、练书法,在大冶县楚剧团的培养下,勤学样板戏、楚剧、黄梅戏等,成了宣传队的文艺骨干,经常到各个乡镇参加巡演。青年时频繁的文艺演出经历为高永舟学习和传承打硪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将打硪歌原始的嘿调逐步演变为现在的高腔、哦嗬、四平调,对打硪歌音乐价值作出巨大贡献。
  如今,牯牛洲硪歌队中有4名成员已离世,只剩下领硪人高永舟和合唱的郭立东、章志国、唐汉泉仍健在。
  “我们四人都已七十多岁,扛不起近百斤重的石硪了。”高永舟有些伤感,“打硪歌因展演场地有局限性,很难登上舞台,年轻人不愿学习打硪歌,这项技艺正面临失传,迫切需要下一代继续传承和保护,只要有人愿意学,我愿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