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对家乡的渴望与生俱来。
新华社专题聚焦《〈小燕子〉唱起地,不只是“钢的城”》,让在外地的黄石游子倍感思乡之情。
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给这群在外打拼的“小燕子”留下了深刻印象。“黄石是我们永远的家、永远的根、永远的牵挂。”
“希望能回黄石发展”
30岁的陈敬盛是土生土长的阳新人,从大冶一中毕业后,在宁波读完大学并留在当地创业。前段时间回乡参加母校校庆,惊叹于这些年黄石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14年离开黄石后,陈敬盛依然从网上、新闻媒体中关注着黄石。“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湖滨路救人的新闻。”陈敬盛感慨黄石人民的善良、勇敢与质朴,他认为,这是黄石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作为小说《钢的城》的一名读者,陈敬盛认为该书很好地映照了黄石的转型发展,“‘锐意进取、永不言败’是小说中人物的特点,更是黄石人民的优良品质。”
陈敬盛在宁波经营着一家网络科技公司,“黄石是个发展事业的好地方,加上我父母年纪大了,我希望能回黄石发展。”得知陈敬盛有返乡创业的想法,黄石经信部门和大冶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都主动前往宁波与他洽谈,支持他将企业搬到黄石。
“回家的路更便捷了”
今年32岁的冯康是土生土长的大冶人,同时也是张家界名荃劲发贸易有限公司的一名财务,离家8年,远在张家界的冯康心中充满了对黄石的思念。
回家的日子是冯康最期待的。每一次回家,冯康都能发现家乡产生了一些变化。“我尤其发现城市比以前干净多了,也更热闹了。”冯康说,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的改善,农贸市场、老旧小区的改造,违章建筑、私搭乱建的拆除,都让他感受到了黄石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果。
购物上,冯康也有了新选择。“以前都是到市内的武商购物中心或者是黄石港万达广场去购物,但新开的团城山万达广场离家更近了。商场里一站式的‘吃、喝、玩、乐’,让我们各方面的购物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冯康说。
如今发达的交通也让冯康回家的路更便捷了。“以前从张家界回家都是乘坐大巴或是坐火车到长沙,再转乘武汉到黄石。早上7点就得出门,晚上7点了还不一定能到家。”但现在黄石与武汉的动车班次增加,让他每次回家的路程足足缩短了4个小时。
“最美不过家乡水”
“以前的泥巴路如今全部都变成了水泥路,马路上也安装了路灯。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在城里买了房。”刘海燕细数着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刘海燕是大冶市金牛镇下边村走出去的名校农学博士,也一直是家里人的骄傲。她博士毕业后进入广东省农科院工作,还赴美担任访问学者3年,后因工作定居广州,至今已16年。
“以前回黄石一趟得花两天时间,加上工作忙,一年只回来一次。现在广州到武汉乘坐高铁只需四个多小时,武汉到黄石、大冶的城铁也非常便捷。”刘海燕说,随着黄石的高速发展,交通更便捷了,大大缩减了往返两地的时间,让她在法定节假日可以回家陪伴亲人。
“以前回到家乡,不知道去哪里玩。现在假期回去,都会带着父母到镇上周围转转。”刘海燕说,如今的金牛镇用一条环形旅游线路将沿线农旅休闲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花卉赏玩、果蔬采摘、龙虾垂钓、景区游览、民宿休闲等品类齐全的全域乡村旅游格局。
最美不过家乡水,最亲不过故乡人。“即使在外生活多年,每次回到家乡总觉得倍感亲切和自在。外面的城市再繁华、风景再美,也还是会想念家乡的一切。”刘海燕说,希望黄石发展越来越好、家乡越来越美。
“黄石是永远的牵挂”
今年43岁的柯秋兰,在杭州和丈夫经营着一家服装库存店。
17年前,夫妻俩初到杭州时,柯秋兰丈夫跑工厂进货,柯秋兰整理分拣进来的服装,然后找销路。
风里来,雨里去,这一干,就是17年。17年的努力,让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夫妻俩不仅在杭州有了店面,还在杭州买了商品房。
“家乡是我们永远割舍不了的牵挂,这里有生养我们的家人,以及我二十多年的生活记忆。”柯秋兰说,不管到哪里,家乡就是一份永远的牵挂。
2014年,蕲嘉高速大冶段通车,金牛镇有互通,高速公路修到了柯秋兰的家门口,柯秋兰开心不已,“一家人不用挤火车了,可以选择自驾返乡。”
在她生活的村落,小时候走过的泥泞小路变成了现在的沥青马路,村里原来的小平房变成了一座座新楼房。而柯秋兰儿时听长辈们常说的鄂王城遗址,如今建成了鄂王城生态文化园,成为了金牛镇的名片,这让柯秋兰非常自豪。(潘静茹 彭金 刘舒晨 石教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