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黄石要闻

拔节之音侧耳听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4-08-30

分享:

——感受黄石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


大江奔流,千舸竞发。一座以科技创新命名的“城”,在大冶湖核心区已然崛起。

作为鄂东地区的科创高地和面向全球的区域性科创“试验田”,这里一幕幕科技创新大戏加速上演,一股股科技创新活力喷薄而出。

在不断集聚和裂变的创新中,黄石以科技之名,将创新进行到底。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黄石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石篇章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构建以‘用’为导向的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黄石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了路径。

从一个制造之城逐步发展为一座充满魅力和科技感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一座城”的拔节生长,正在演变为“一座城市”的精彩转身。

改革破题“新引擎”动能澎湃

盛夏骄阳似火,黄石科技城里却清凉宜人——来自地下100米的“空调风”在这座“城”内循环降温。漫步在1700亩的科技城中,开启一场独特的科技创新之旅。

作为黄石最重要的创新平台之一,黄石科技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创团队、研发人才在此汇聚。

“平台兴,则经济兴。”黄石科创和人才集团董事长孙军介绍,黄石科技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主阵地、创业创新主战场,为黄石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提供了硬核支撑。

硬核支撑,到底多“硬核”?

走进黄石科创展示中心,映入眼帘的异形屏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等金字招牌展示着黄石创新的优异成绩。

早在2018年,黄石就已高规格成立市创新促进委员会,构建了科技创新工作的“四梁八柱”。

随后,《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黄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让一个长江中游同类城市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创新之城在鄂东崛起。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改革就是“点火器”。

黄石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面积6万平方米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又相继在上海、深圳建成离岸科创中心,形成了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链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大格局。

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建设成效明显,2023年,黄石科技城入驻企业实现产值1.5亿元。

全市500余家企业与省内外200多所高校建立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开展联合技术攻关800余项。

今年6月20日,科创和人才集团与市科技局签订《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黄石专区管理与运营工作委托协议书》,明确承担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黄石专区管理与运营工作。

目前,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已建成运行,正在积极组建黄石科创供应链服务联盟—“地网”,已初步形成“1+6+N”的“地网”服务体系。

市科技局副局长黄应鸿介绍,截至今年8月27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64家,“天网”平台黄石专区已累计采集企业需求总数1723项,对接1281项,核心数据均位列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1.85亿元,占GDP比重25.9%,居全省第二,增速19.6%,居全省第三。

“钢的城”黄石,吃“改革饭”长大。通过牢牢抓住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一大批“黄石造”走进全国、走向全球。

宏和电子生产出世界最细的玻纤;诺德锂电生产出世界最薄的铜箔;新兴管业造出世界最大口径的球墨铸铁管;东贝机电推出世界最高节能水平的超高效压缩机……

改革越向纵深,创新动能越是澎湃。2024年1月,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城市创新能力最新一期的榜单排名,黄石蝉联全国“双百强”、实现“双进位”。

厚植沃土 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走进黄石科技城科创大厦,黄石市蓝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图生物”)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数据在屏幕上不停闪烁;繁忙有序的生产车间,高度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

公司总经理陈俊雄是福建人,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起先在福建创业,后辗转至武汉,2017年回到黄石。

前几年,这家生产生物制剂的科技型企业因为场地、资金等因素,迟迟上不了规模,还险些被客商当成“骗子公司”,陈俊雄也非常苦恼:“没有冷藏库,生物制剂保温保质时间极短,只能生产一批销售一批,规模化生产无从谈起。”

转机发生在2021年。黄石科技城可以提供免租金、免装修、免跑各类办证手续服务;有公众食堂、人才公寓、娱乐场地、创业补贴……这年7月,蓝图生物签约入驻黄石科技城。

一年后,蓝图生物整体搬迁至黄石科技城,并正式启动生产。经过一年多时间运营,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一倍多,成功招进1个博士和3个硕士,银行排队上门授信。

已经握有主动权的陈俊雄将眼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未来——将单一的生物制剂产品转向医疗制药行业。“等我们自己的厂房建起来,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好。”陈俊雄望着窗外热火朝天的工地,充满了无限憧憬。

立足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黄石科技城配置完善生产场地、生活配套等硬件设施,灵活运用先期支持、作价入股、先租后抵、定制预购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

黄石高新绿岑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岑新能源”)就是获益者之一。

绿岑新能源是一家利用地热生产恒温的供暖、供热、供水的科创企业,总部在杭州。

地热能是以水为媒介生产恒温,与城市煤电常规能源供暖供冷相比,更环保、更节能、更便捷。尽管该项目适合城市、市场广阔,但投资大、回报慢,项目迟迟不能落户。

黄石科创和人才公司推行“基金+股权激励”机制,与该公司总部以股权合作形式,共同组建黄石高新绿岑新能源公司,这也成为该公司总部第一个在外投资项目。绿岑新能源副经理黄杨介绍,目前正在着手推动黄石园博园恐龙乐园地热能开发项目。

“科技创新是黄石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黄石产业发展的新标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宜居、宜业、宜创”的要求,黄石着手建设高品质园区,提高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扶持和搭建产业、平台和载体,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科技人才团队和各类创客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科技攀高 创新链和产业链“共舞”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科技成果转化是连通企业和创新的“命运之桥”。

一年前,湖北三丰小松物流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丰小松”)在进行工程机械以及商用车用的桁架装配机器人研发过程中,遇到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幸运的是,其中一项核心关键技术,刚好来自湖北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余峰博士的研究课题方向。

“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我们解决了横梁的双驱同步控制、伺服控制精确定位、机器视觉定位及识别等5个技术难题。”余峰介绍,企业实现了桁架机器人相关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公司产品在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余峰和三丰小松合作的“大跨度重载汽车轮胎装配桁架机器人研究”项目,不仅提升了企业在装配制造领域的龙头地位,对国内的汽车装配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还申报了3项专利,促成2项科技成果转化。

从思路到产品,创新之要,重在得人。

秉持科技人才“不求所有、但为我用”思路,黄石打造了“科创下午茶”服务品牌,企业直呼“很解渴”。

市科技局介绍,目前聚焦黄石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创下午茶”已开展19期,在企业项目研发、融资贷款、引进人才等方面惠及企业600余家。

创新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必须以“用”为导向。在这方面,黄石“科技特派”派出了人才新作为。

在阳新县黄颡口镇黄颡口村,有一群特别的“忙碌者”——农业科技特派员。

省级科技特派员涂俊铭聚焦食用菌培育科研方向,针对羊肚菌本地化种植展开研究。在与黄颡口村菌农打交道的8年里,他每年为服务企业开展食用菌生产现场培训近100人次,与企业合作研发改良的“富硒羊肚菌”总产值已达200多万元。

科创时代,如何“积厚成势”?走好当下每一步尤为重要——

以主体提效行动,塑造企业创新活力新优势,通过实施创新主体“两倍增两转化”工程,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

以平台提档行动,塑造创新平台体系新优势,开展规上工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和创新平台提质扩容行动,一体推进黄石科技城、离岸科创平台建设;

以人才提质行动,塑造科技人才新优势,以“项目+基金+人才”方式,培育引进优秀科技人才;

以生态提优行动,塑造创新生态新优势,通过实施科技金融“精准滴灌”行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随着众多项目、企业不断在黄石“破土”而生、成长壮大,多条产业链逐渐塑造成型,一个个产业集群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紧握创新之笔,一幅“黄石创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鲍俊辉 易木生 梁坚义 黄醒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