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黄石市新闻发布到基层——西塞山区“强化政策赋能 产业提质向新”发布活动在西塞山工业园举行,区政府通报相关工作情况,区发改局、区科信局、区人社局、区招商服务中心、区创发集团等单位负责人答记者问。
作为全国第二大特钢产业集聚区,西塞山区先后获批国家火炬特钢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承接特钢新材料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特钢精深加工创新产业集群,将锚定建设现代化特钢之城目标,持续强化政策赋能,推动特钢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聚链成群,向高端化、终端化、智能化迈进。
打造千亿级特钢产业生态
产业方向更加坚定。始终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以特钢为龙头,电子信息、医药化工、临港总部为重点,总部经济、块状经济等产业为支撑的“1+3+N”特色产业体系底盘不断夯实。
产业发展更加集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大冶特钢的带动作用,全力推进风电、轴承、钢管下游应用、智能制造等产业加速聚集,推动特钢产业由延伸加工向终端制造不断迈进。西塞山区已有特钢产业链企业1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6家,2024年特钢产业实现产值34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0%以上。
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着力构建特钢完整产业生态,建成特钢交易中心、特钢学校等一批配套项目,签约落户逸阳制管、红睿马、恒通石油等40多个特钢产业链项目,目前人才技术、配套加工、下游延伸、原材料供应、研发创新“五位一体”基础供应链体系基本形成。
产业竞争力更加强劲。聚焦大冶特钢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实施产业品牌优化工程,先后引进50多家上下游企业,建强“棒”“管”“锻”三大生产基地,形成轴承钢、汽车用钢、能源用钢、航天用钢、机械用钢、工模具用钢六大特钢品牌。
坚持项目为王不断突破
西塞山区推进全方位招商,在全国各地开展招商,拜访特钢细分领域头部企业60余家。2024年新签约、新注册、新开工入库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69个、53个、20个,其中新签约特钢产业链项目37个。
实施全链条攻坚。坚持全链条项目攻坚行动,2024年,入库项目65个,入库规模91.52亿元,入库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建能机械等12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迪赛新材、腾冶、新嘉泰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
做优全流程服务。坚持招商项目入园评审、事前会商和周例会机制,结合“双千”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落地难题。2024年解决企业水电气、招工等急难愁盼问题16个,办理开工项目报建手续10个,竣工项目验收10个,办理投产项目不动产证8个。
搭建创新平台。全区现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4家,其中国家级平台4家,省级平台16家。科创模具研究院获批国家CMA检测资质。获批“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良好区”。辖区企业大冶特钢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排名首次进入全省前十。
要素保障托举产业新城崛起
强化功能保障。化工园成功保园扩园,成为全省第一批复核认定合格化工园区,化工园D级园区创建全面启动,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工业园区完成S203(河西大道)等9条主次干道建设,园区“三纵五横”交通网络基本建成。
强化土地保障。工业园区2024年完成征地569亩,目前工业用地储备1000余亩。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帮助企业舒难解困,最大限度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困难,2024年兑现产业引导金5745万元,减税降费9.43亿元,帮助48家企业融资贷款26.86亿元。
强化人才保障。聚焦重点特钢企业用工需求和人才支撑,新引进“省字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家入驻。临港技工学校(一期)投入使用,二期新校区建设今年8月完工,成为西塞山区产业企业配套技工输送的有效渠道。2024年兑现重点产业链稳岗扩就业等各类奖补政策100余万元,为企业新招工1980余人,帮助稳工2530余人。
建设特钢产业示范区
全力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全力推动特钢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力争华南重工等重点产业项目签约,加快特冶锻造三期、逸洋制管等重点项目实施,全力推进沃曼泵业、富诚二期、儒雅精密、和缘智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钢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化特钢产业发展示范区。
全力推动企业创新提效。深化科创模具研究院与企业、高校合作,推动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研项目。支持大冶特钢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加恒实业、飞沃新能源等企业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
全力推动项目招引提速。聚焦特钢产业供应链布局,开展精准、靶向、链式招商。坚持项目建设例会推进机制,全面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全环节落地指导、全方位问题化解。
全力推动园区功能提升。全力推进化工园D级园区创建,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科技创新产业园一期建设,加快实施燃气管网、排水防涝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园区产业转型承载能力。(记者 刘艳新)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