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黄石要闻

好路好景望不尽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5-11-20

分享:

阳新县浮屠镇下汪村俞家堰湾组的农村公路 记者 李航 摄

大冶还地桥镇詹家湾的农村公路 记者 石勇 摄

冬日暖阳洒在阳新县浮屠镇阿冯村新铺的柏油路上,路面光洁如洗,路旁风景如画。这条崭新的农村公路,正连接起村民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纵横交错,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约1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200多公里,总里程达7488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成功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乡镇9个。这些路,打通了地理阻隔,更联通了民心,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山乡巨变。

建好: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

建设是发展的基础。面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黄石创新思路,多方筹措,有效打通了政策与资金的堵点、难点。我市公路部门大力争取部、省专项补助,并指导地方整合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其他政策资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聚合效应。

阳新县探索出“一般债券资金+平台公司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了资金缺口。2024年,阳新县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成功融资1.65亿元,专项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近三年来,全县新改建农路近千公里,危桥改造101座,实现四级路建制村全覆盖。

在黄石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投入3亿元新建了300公里产业路网,金虹路等5条产业大道直通园区。三山湖生态园负责人对此赞不绝口:“以前路不好,水果运输损耗大。现在路通了,600亩翠冠梨1小时就能运抵武汉,时效提升了40%。”

这背后,是黄石坚持规划引领、严守质量生命线的决心。从《黄石市全域“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到《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文件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自2022年起,“四好农村路”建设被纳入市级“十件民生实事”,并与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等规划深度融合,确保路网布局科学。在建设中,全面推行“七公开”制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并针对山区、库区地形,做到“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既保障通行效率,又守护了绿水青山。

管好:从“粗放式”转入“精细化”

路建好了,如何管好是关键。我市全面推行“路长制”,由市、县、乡、村各级领导担任路长,形成“一路一长、分段负责、协同治理”的网格化管理格局,将管理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

在大冶市陈贵镇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监管员轻点屏幕,全镇270公里公路的实时路况、护路员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该市构建的“四个主体”管理机制,通过“门挂三牌、路设三长”,将159名护路员分段包干、责任到人。近年来,共拆除违建3处,清理堆物21处,安装波形护栏1.8万米,为百姓出行筑牢“生命安全带”。

科技赋能,让管理更智慧。阳新县投入200万元打造智慧路长平台,实现“云上巡路”。护路员发现兴枫线路面出现裂缝,只需用手机扫描路边二维码上传信息,系统便会即刻派单处理。这套“县路政员—乡监管员—村护路员”三级管理体系,考核结果直接与养护资金挂钩,极大提升了处置效率。五年来,全县共开展路政执法402次,查处超限超载等违法车辆85辆,有效保护了路产路权。通过“人防+技防”的创新结合,黄石实现了农村公路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智能化的根本转变。

护好:让“畅通路”成为“长久路”

随着时间推移,车流量增加,“养护难”成为制约农村公路持续服务能力的瓶颈。如何让这些乡村振兴的“血脉”长久畅通?黄石蹚出了一条“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新路子。

大冶市创立“群专结合”的养护范式。在茗山乡,推行“企业集中养护+群众分散养护”模式,300名村民承包了路边保洁工作,既增加了收入,也增强了爱路护路的主人翁意识。还地桥镇则每年投入800万元引进专业养护公司,300名养护员全天候作业,使农路完好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阳新县每年配套1550万元财政资金,同时引导群众参与分段承包,构建起“市场化+村民自治”的双轨机制。此外,大力推广常态化、预防性养护技术,将养护关口前移,有效降低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结合“美丽农村路”创建,实施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加强绿化美化,真正打造出“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靓丽风貌。

运营好:让“致富路”直通“幸福门”

“四好农村路”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运营好”上。农村公路既运来远方的快递,也送出味美质优的土特产,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此交汇,让当地村民的钱包实实在在鼓起来。

在大冶市,智能快递已实现进村入户。全市建成13个乡镇物流站、35条配送线路,297个村实现快递直抵。同时,6条公交线、8条客运班线完成公交化改造,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全市乡镇的“市乡村”客运三级网络,百姓出行和货物进出更为便利。

道路的畅通,直接激活了乡村产业。阳新县开辟的50公里旅游专线,将王英仙岛湖、地心大峡谷等景区串联成珠,为当地旅游产业插上了翅膀。其“五个一”特色产业(一壶油、一片叶、一只屯鸟、一条鱼、一篮果)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迅速发展壮大,相关产业规模达4.2万亩。

大冶市沼山村的狗血桃故事,是农村公路“运营好”的生动注脚。“以前村里是泥巴路时,一天就挑一担桃子出去卖,不仅累,还赚不到什么钱。”大冶市德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刘传艳感慨道,“如今,通村路升级成了柏油路,游客们自己开车来采摘,桃子根本不用运出去。我们村两千多亩狗血桃,一年销售收入有两三千万元。”一条路,彻底改变了一个产业的形态和村民的命运。

“四通八达,无远弗届”,正在今日黄石密织的路网中成为现实。这条条大道,是交通之轴,更是经济之脉、文明之线,奏响了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的恢宏乐章。新征程上,我市将继续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打造更绚烂的风景线。

记者 罗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