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热点关注

湖北黄石:芒种忙夏 抢收抢播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2-06-09

分享:

芒种时节,东楚大地上,忙收忙种的场景已持续上演数天。芒有所种,忙有所得,以夏收、夏种、夏管为主要内容的“三夏”工作在黄石市全面展开。

金牛镇: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

52岁的彭易权是金牛镇有名的种粮大户。

自2005年购买第一台拖拉机,将创业的重心放在农业生产上,彭易权已在广袤的田野上耕作了17年。

2009年,彭易权成立了金牛镇首家农机服务组织——大冶市鑫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吸收了55名社员。

合作社成立后,彭易权在金牛镇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逐年增加土地流转面积,壮大发展规模。合作社的农机服务逐渐覆盖大冶的其他乡镇及咸宁、鄂州等地的部分乡镇。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鑫奔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数量也随之增加。截至目前,合作社流转的土地面积达4500余亩,社员283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28余台套。

“有27台大中型拖拉机、4台无人植保飞机……”彭易权自豪地数说自己的家当。在他的带动下,去年,社员们还首次尝试了使用飞播技术,种植水平和效率大大提升。

6月1日上午,夏雨渐渐密集,青山更加绿意葱茏。

在金牛社区鑫奔合作社附近的农田中,土地经过雨水的滋润,更便于耕作。4台拖拉机早已准备就绪,彭易权换上雨鞋,钻进一台拖拉机开始劳作。

转瞬间,机器轰鸣,泥土飞扬。彭易权扯高嗓门向站在田埂上的记者传达喜讯:“夏收已取得开门红。这几天要赶着平整土地,准备即将到来的夏种……”

今年,彭易权个人流转土地1800余亩。其中,种植油菜378亩,小麦310亩。不久前,油菜和小麦均获得了丰收,“油菜收获近万斤,小麦收获7万余斤。”

更多的喜讯还来自几公里之外的童畈村和高河村。通过推广“稻虾连作”综合种养模式,彭易权发开发稻田养殖小龙虾近1200亩,每天产量近4000斤。和往年相比,今年小龙虾的行情较好,仅“小青”一个品种,每斤价格上涨约3元左右。

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农业发展更有奔头。

眼下,彭易权每天忙得连轴转,“接下来,计划种植中稻1200亩。”他说,土地无闲田,只要用心耕耘,都是希望的田野。

据彭易权介绍,今年,他还投入了400余万元,正在平整土地建设库房,增加粮食烘干设备,力争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茗山乡:农技保障粮食丰产

最近一段时间,茗山乡屋段村村民段久美隔三差五就会接到商贩打来的电话,询问是否还有粮食可以售卖。“夏收”取得好收成,粮食单价不断上涨,段久美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

段久美今年63岁,早年做过泥瓦匠,当过司机。

2014年起,段久美将发展农业作为自己致富的方向,他和儿子一起回乡流转土地,当起了种粮大户。几年来,父子俩撸起袖子加油干,流转土地的规模从200余亩扩大到800余亩,积累的种植经验越来越多,农作物产量也越来越高,还成立了大冶市大茗种养殖合作社。

今年,段久美种植了100亩早稻、700余亩油菜和小麦。

不久前,油菜和小麦喜获丰收。“油菜产量达到12000斤,每斤售价3.2元;小麦的产量近9000斤,每斤售价1.4元。”更令段久美高兴的是,和往年相比,不光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售价也增长不少。

“昨天,还有人打电话来询问,想以更高的价格采购小麦。”说这话时,段久美有些“遗憾”,今年生产的近9000斤小麦早已销售一空。

不过,段久美还是留了近4000斤油菜籽,“留着自己产油。”他说,油菜籽的出油率超过30%,4000斤油菜籽可以出油1200斤至1400斤。

6月1日,记者探访段久美家时看到,近4000斤油菜籽早已装袋,码放在门前的小院中。屋内自留的水稻种子占据了一楼客厅的大半面积。

当天,段久美还召集了周边几名种粮大户前来帮忙平整土地,“到6月中旬,中稻就要开始播种了。”段久美说,在当地,种粮大户们形成了默契,农忙时驾驶农用机械互帮互助。

随后,4台旋耕机在农田间忙碌,划出一道道美丽弧线,不一会儿便平整了一大片水田。“这片农田有280亩,使用旋耕机平整,大概需要2天时间。”

忙碌之余,段久美走到田埂间,向同行的茗山乡农技中心主任马辉汶求助,“田里的水量不够,能否帮忙协调引水作业?”马辉汶一口答应。

段久美说,近年来,农业生产能够喜获丰收,离不开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每到农忙前后,马主任(马辉汶)每周都会来田间地头两次,指导我们耕作、除虫……”段久美说,有了技术做后盾,粮食丰产也就有了保障,他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排市镇:多管齐下防治虫害

眼下正值“三夏”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阳新县排市镇裕民蔬菜种植基地千亩油菜刚刚收割完成,数台旋耕机正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上来回耕作,为下一步播种中稻做准备。

“收了油菜就播种水稻。”这两天,裕民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尚仁在田间地头忙得团团转,他承包的260亩玉米地正值喇叭口期,防治草地贪夜蛾病虫害是重中之重。

6月2日,记者看到,湛蓝天空下,黑白相间的无人机缓缓起飞,在玉米苗上空匀速飞行,将提前装好的防贪夜蛾农药喷洒其间。

“你看,那台‘大家伙’是我们新引进的智能设备,洒药、播种啥都行。”李尚仁说,相比较人工背着药桶打药,植保无人机更加简化高效,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喷400亩地,比人工喷洒效率提高了40倍。

李尚仁是阳新县排市镇村民,2006年之前在广东从事蔬菜批发,看到当地的农业种植已经规模化、集优化、产业化,而自家农村还依旧延续着古老的耕作模式。李尚仁决定回到家乡创业,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从承流转土地到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农业“小白”到半个“土专家”,从背着蔬菜样品去推销到商家主动上门进货……16年间,李尚仁共流转了2200亩田地,种植蔬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越干越起劲。

“贪夜蛾病虫害是2019年传入我国,危害性很大,如果不及时防治,千亩玉米苗一晚上就能被贪夜蛾啃完。”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阳新县植保站站长刘会江介绍,目前基地主要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高空测报灯、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共同防控贪夜蛾病虫害,守住农民“粮袋子”。

“如今,我们合作社不仅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还配备了蔬菜烘干厂、冷藏保鲜库和二级菜籽油厂,投资一千万元建设的一级菜籽油厂即将竣工。”看着合作社产业化日益成熟,李尚仁的信心更足了。

荆头山农场:集中育秧效率高

“嗞嗞嗞……”6月2日中午,日头正盛,位于阳新县荆头山农场牧羊湖二队的荆头山湖园合作社育秧大棚内,秧苗长势良好,半自动化育秧喷灌系统正均匀喷出雾化的水花,为今年第二季中稻秧苗提供合适的湿度和温度。

胡永兵是湖园合作社副社长,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蹲在大棚里察看秧苗的生长情况。“从3月中旬开始,气温逐步回升,每天至少要来大棚三四次,看看秧苗是否需要降水、降温。”胡永兵介绍说,天气越来越热,每天要保证给秧苗浇水两轮,“一个棚里有一百个喷头,从早上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5点都要人守着喷水。”为了抢抓农时,胡永兵干脆住在合作社里。

“第一季再生稻秧苗已经种到田里,这是第二季的中稻秧苗,这两天就能出棚,10号开始育第三季晚稻苗。”胡永兵介绍说,荆头山湖园合作社拥有育秧大棚50个,一次育出的秧苗可供4500亩水田使用,三季育秧可供12000亩水田使用。8月份育秧完成后,便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大棚建成以来,带动了周边种植再生稻种粮大户27人,增加上岗就业人数22人,经济收入达到三百万元。”

胡永兵看着长势喜人的秧苗,心里乐开了花,“集中育秧只是第一步,等秧苗出棚后,将秧苗摆放到机器秧槽内,插秧机便派上用场代替人工在田间劳作,省时又省力。”

胡永兵屈指一算,一个人每天大约能插秧1亩田,而一台插秧机每天可以插秧40亩田,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胡永兵还说,采用机械栽下的秧苗返青期短,田里不容易长草,几乎不用打除草剂。

据了解,荆头山湖园合作社在大冶、阳新共承包6000余亩土地,一年可种两季,让“冬闲田”巧变增收地。“2018年,我们引进了再生稻的栽培技术,产量最高时亩产达到2400斤,去年光是育秧苗纯收入有40万元,今年的生产情况应该更好。”胡永兵笑呵呵地说。(陈子才 王艾嘉/文,徐鹏举 陈靖宇 石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