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清晨,阳新农业科技园区荆头山农机专业合作社,北斗导航的绿色信号灯在田埂间闪烁。
52岁的陈平站在无人驾驶拖拉机旁,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数据。这是他返乡创业的第12个春天,合作社曾获评湖北省“十佳农机专业合作社”。
2013年,陈平返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农机具。拖拉机、旋耕机、秸秆打捆机……182台套农机陆续开进合作社。2018年,合作社引进北斗导航系统。陈平说:“别人觉得农机装导航是瞎折腾,我偏要试试。拖拉机装上‘北斗眼’,夜里也能耕地。”
2022年,陈平被阳新县农业农村局推荐参加农业农村部“头雁计划”培育项目培训计划。他的合作社建成省级农机智能化示范基地,3000亩农田实现精准灌溉。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电磁阀自动开合,节水30%的同时,水稻单产提高20%。周边农户惊叹:“陈总种的田,浇水施肥像喝‘配方奶’,难怪稻穗长得又长又饱满。”
在农机智能化控制室,大屏实时滚动着田间数据:空气温湿度、虫情监测、农机作业轨迹。最核心的“北斗智慧农业平台”,让传统耕作发生质变——统一无人化作业。18台北斗终端、5台无人驾驶系统让农机24小时连轴转,效率比人工提升50%。“以前1000亩地要抢耕抢种7天,现在3天搞定,还省了30个劳力。”陈平说。
合作社育秧基地采取标准化生产,50个智能大棚里,温控系统将棚内温度锁定在28℃,育出的秧苗根系发达、抗病性强,带动周边2000亩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亩产突破1000公斤。“以前烧秸秆污染环境,现在秸秆成了‘软黄金’。”陈平介绍,6台秸秆打捆机每年“吃掉”8000吨秸秆,变成养殖场饲料、生物质燃料,年增收280万元。
站在新规划的智慧农业地块前,陈平说:“明年,这里要装AI摄像头,虫子一露头就能识别。每台农机都会联网,故障自动报修。连灌溉系统都会‘思考’,根据天气预报调整水量。”
基地展示厅摆满了与高校合作的科研成果:能降解的生物地膜、抗倒伏的水稻品种、秸秆制成的育苗基质。最新的计划是打造“农业大脑”平台,“以后农户打开手机,就能知道什么时候播种、施肥,就像给土地请了个‘私人医生’。”陈平笑着说。
阳新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县973台农机装上北斗终端,267架植保无人机翱翔田间,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达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通讯员 张丕兴 陈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