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热点关注

更细更薄 铜在“智变”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5-04-18

分享:

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更是未来产业。

这说的就是赓续千年的黄石铜产业。

超细铜材、纳米级电解铜箔、微米级压延铜箔等创新应用纳入《黄石市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行动方案》。这些未来材料是黄石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六大重点方向之一,以传统材料高性能、多功能化为突破口,开展铜基复合等技术攻关、创新应用。

未来已来,黄石晟祥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晟祥铜业”)的超细铜材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最快明年年中落地。而诺德的3微米厚电解铜箔、华中铜业6微米厚压延铜箔已实现量产。

三千年铜冶之火绵绵不息、淬炼至今,黄石依靠铜、不唯铜、超越铜,积极延伸铜产业链,大力发展铜基新材料、印刷电路板等产业。

细些 再细些

铜线是现代工业的主要“血管”。随着光伏、新能源、机器人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铜线的应用得以持续创新。

位于开发区·铁山区的晟祥铜业,是大冶有色延伸铜产链的重点项目之一,主打生产直径8毫米低氧光亮铜杆和直径1.8-3.5毫米电工圆铜线。

这种尺寸的铜杆和圆铜线,在市场中是大通货,缺乏核心竞争力。正因如此,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不温不火。

近几年,铜杆线消费市场整体低迷,晟祥铜业却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增长达到30%以上,进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铜杆产量19.5万吨,销售收入115亿元;2024年铜杆产量22.7万吨,销售收入157亿元。

逆势而起的背后是技术创新和技改升级。

2023年公司成立科技创新部,产品还是那些产品,优等品率却大大提升。

为降低产品断线率和空心率,首要就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杂质问题。杂质可能由铜材本身夹带,也可能是熔化、浇注、轧制等生产环节产生。

于是,在铜水环节增加了4道过滤。浇注环节注入的冷却水,改成没有钙镁离子的纯净水,降低水的硬度、浊度。晟祥铜业副总经理沈韶峰打了个比方:就像自来水烧开后,会结水垢,换成纯净水,杂质自然少很多。

“科研不一定是颠覆性的,我们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沈韶峰介绍说,今年1-3月,公司优等品率由去年的53%提升至60.8%。不要小看这7.8%的提升率,要知道,在2019年,晟祥铜业优等品率才仅仅6%。

产品质量过硬,高端客户竞相而来,晟祥铜业每月固定长单达5000吨。目前,公司产品6成成为微细铜丝、电机漆包线、新能源汽车线束以及储能电池铜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原料。

在沈韶峰看来,“AI+”并非只是简单地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而是以技术创新为根本推动力,推进铜产业不断向智能化迈进。

晟祥铜业的铜杆供应下游生产的微细铜丝,比头发丝还细。高速多头拉丝机一次拉出24根细丝,断一根,24根全部停下来接线,铜杆拉丝断钱率控制更为严格。这些微细丝越细,用于高速线缆,信号衰减越慢;微细丝越细,柔韧性越好,用于机器人手臂等更灵活。

有了优质铜杆原料,布局微细铜丝,成了晟祥铜业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延长铜产业链条的水到渠成之举。

薄些 再薄些

眼下,全球每销售3台智能手机,就有1台手机的印刷电路板是“黄石造”;全球每100台新下线汽车,就有15台汽车的印刷电路板是“黄石造”。

将“黄石造”托举起来的,正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创新应用。

3微米,是湖北诺德锂电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诺德”)最新量产的电解锂电铜箔的厚度。薄如蝉翼的表面看起来吹弹可破,实际上它的抗拉强度却达到30MPa以上,韧性十足。

每微米的突破,都需攻克铜结晶控制、抗拉强度提升等难题。

湖北诺德3微米极薄锂电铜箔具有高延伸率和高抗拉强度,可以让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铜箔使用量减轻50%,体积减小10%。

目前,全世界能实现3.5微米超薄铜箔批量生产的企业不超过5家。湖北诺德建成全球技术标杆工厂,22条生产线搭载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工艺参数实时监控、远程智控及大数据分析,使铜箔良品率提升至98.5%。

自主创新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遇上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锂电铜箔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湖北诺德自2024年4月投产,当年实现营收20亿元,2025年预计高端铜箔产能将超4万吨,持续领跑超薄铜箔赛道。

同样的是铜箔,中铜华中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铜业”)也薄出了行业新高度。

华中铜业是我国铜加工行业产业链最长的企业,成立华中地区第一家铜加工研究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成功生产6微米压延铜箔,创造国内合金箔最薄历史纪录。

刚刚过去的3月份,华中铜业实现扭亏为盈,3月份产品产销量同比增长3531吨,综合成品率同比提升2.79%,单位完全加工成本同比减少17.57%。

记者 肖琼 实习生 肖珑梅 李紫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