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湖村俯瞰
网湖候鸟成群
湖北网湖国际重要湿地鸟类科普园
向录村
古樟群森林科普园
网湖学校
网湖学校将课堂搬到湿地保护区(受访者供图)
曾经蒙尘黯淡,生态失衡,光彩不再。如今,重新焕发生机,水草丰美,候鸟蹁跹。如果说网湖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那么,湖北网湖国际重要湿地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觉醒与行动
提起黄石“江湖”,必然会提到网湖、湖北网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湖北网湖国际重要湿地。
为什么?这不光是网湖的历史底蕴、地理位置、丰富资源,还有网湖湿地保护的深远意义。
网湖,在哪里?
《清一统志·武昌府一》载:网湖“在兴国州东五十里。《州志》,良荐港北流二十里入门枋湖,又东北流四十里入网湖。南塘湖东流五十里入网湖。网湖汇诸流入长湖。”
千百年来,网湖是阳新富河与长江的自然汇水区、富水下游的重要蓄滞洪区。网湖因洪水期,洪水溢满富河中下游;退水后,河港纵横交织,如同蛛网一般而得名。阳新人习惯称其为“百湖之王”。
“百湖之王”并非浪得虚名。网湖稀缺珍贵的湿地资源尤为突出。有密集的天鹅越冬种群,有丰富的小天鹅主食“苦草”,有中华绢丝丽蚌的优良种群,还有周边大面积的天然古樟群。
历史的硝烟也曾在这里弥漫。从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激战,到同治年间半壁山堤始建,再到近代北伐、抗战的烽火,网湖见证诸多血与火的洗礼。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江河湖泊具有两面性。昔日的网湖“上泄下顶两边灌”,一到汛期,周边水患泛滥,民不聊生。
与洪涝抗争,人类从未止步。1975年10月,阳新十万大军战网湖,肩挑背驮筑大堤,开启了治理网湖的历程。随后,阳新又在网湖实施了建控制闸、引水入湖、灭杀钉螺、堤防加固以及移民搬迁等一系列工程。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网湖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曾几何时,因大规模围湖造田、掠夺性养殖,导致网湖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一度水域蒙尘,飞鸟几乎绝迹。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除了蓄洪抗旱,在减轻土壤侵蚀、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绿色为底色,生态如生命。”进入新世纪,网湖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工作逐渐提上日程。2001年,阳新划定网湖及周边7个镇30个村(社区)的30.7万亩面积,建立起了网湖湿地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2006年,网湖湿地保护区升格为省级保护区;2018年,网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实施退垸还湖、退渔还湿,关闭污染企业,整治违规建设……从水岸修复到生态围湖,从含蓄水源到净化水体,从改善水质到污染拦截,网湖湿地的生态逐渐好转。
“目前,网湖湿地的水质已经稳定在了Ⅳ类,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Ⅲ类。”黄石市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称:网湖湿地管理局)副局长郑和松说。
据联合国环境署权威研究成果测算,网湖湿地每年可生产10.19亿元的生态价值,贮存4.68亿立方米淡水,每天可净化污水475.6万吨;承载着52万多亩面积的雨水,是长江、富河重要分洪区和调蓄区;在固碳减排、调节气候、抗灾减灾等方面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裂变与重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做好网湖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编制修订《网湖治理保护规划》,组织湿地保护科学研究,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入新时代,网湖湿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启了新的征程。
近年来,网湖湿地管理局投入数千万元,建立湿地保护区鸟类标准救护繁育站(下称:救护繁育站),打造了集“天、空、地、人”一体化的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湿地生态监测平台,实现了对网湖湿地的全天候、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救护繁育站副站长石凯,是一位年轻的“老鸟人”。1991年出生的他,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家乡网湖湿地保护区工作。10年来,石凯拍摄记录了上万张鸟类生活的照片,救护受伤鸟儿180多只。
“网湖湿地的治理是一场硬仗。”郑和松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网湖湿地管理局围绕晋升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的目标,坚持保护、科研、宣教、发展四大职能,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污。阳新以铁的手腕治理网湖,通过立法保护、联合执法、科普宣传等多种方式,构建起湿地保护的坚固防线。
以2024年为例:阳新先后处置近百起未批先建、乱堆垃圾、乱砍滥伐、采石修路、倾倒渣土、鱼塘投肥、非法垂钓,以及“电鱼”“打蚌壳”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污染防治出重拳,生态涵养不含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行生态休养,严禁投肥养殖和生产经营,实施水质降磷及水生态恢复工程建设。
“规范性投放滤食性鱼类,种植苦草、苔草、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实施冬季晒滩、低水位调控等生物治理的方式改善水质。”网湖湿地管理局总工程师汪训英介绍,累计在网湖湿地范围内栽植沉水植物2500万株,投放螺、蚌38吨,投放鱼苗290多万尾。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网湖湿地管理局又采购了鸟类栖息地范围内1000亩稻田,且不收割粮食,能让10万多只越冬候鸟实现“衣食无忧”。
保护湿地不仅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对此,网湖湿地管理局通过制作宣传画、标志牌、警示牌、宣传手册,举办生态摄影大赛、观鸟比赛等,与周边19个村签订共管协议,聘请了一批生态管护员,教育引导周边群众自觉爱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网湖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重要驿站,2024年网湖湿地越冬水鸟达42种78181羽。
这是时代的声声召唤,也是使命的铿锵回响。“越冬水鸟的栖息,不仅是网湖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汪训英说。
共建与共享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落在微波粼粼的湖面,平静的网湖慢慢变得热闹了起来,清脆的鸟鸣划破天际……
这些跨越4000多公里,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网湖湿地的“客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天。
1月3日上午,位于黄石市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五爪咀的网湖国际重要湿地鸟类科普园开园。
网湖湿地管理局局长柯贤泰说,科普园总投资150万元,占地面积300余亩,主要包括入园径、科普长廊、科普园、服务配套设施四个部分。
“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啦!我学到了很多鸟类和湿地的知识,看到这么多真实的鸟类标本,今后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美丽的鸟儿。”开园现场,网湖学校学生明心蕊说。
走进网湖学校,学校的校门校牌加挂了“网湖自然学校”的牌子。学校广场上的宣传牌张贴着一张张孩子们爱鸟、护鸟的照片。“这些照片内容都是孩子们平时所学所做的事儿,爱鸟护鸟的意识也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学校校长吕文军说。
作为网湖湿地最近的学校,该校2023年5月被湖北省湿地保护基金会定为省级湿地保护教育学校。借助基金会的力量,学校常态化开展湿地保护教育工作,并联合周边学校开展爱鸟、护鸟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共建湿地、共享成果、共促发展。网湖北岸,向录村向录冯湾230多亩古樟群森林科普园,参天古树凌空耸立、枝繁叶茂。
村党总支副书记吴丰柏说,这里已经查明有维管束植物100多种,哺乳动物13种、鸟类93种,两栖类、爬行类24种,拥有百年以上古树160多棵,还发现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植物灰脸鵟鹰、明党参。
向录村是一个亦农亦渔的村子。网湖禁养后,网湖湿地管理局一边引导村民外出务工,发展生态产业,增加收入;一边以共同缔造为抓手,实施了人居环境五大攻坚行动,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目前,该村10个自然湾子全部实现了“通水、通路、通网、通电”,建成农村“四好路”10多公里,村湾广场3处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锣鼓队,发展农家乐、采摘园7家(个),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5%。
几乎是同步,网湖村这个曾经靠水吃水的渔村也实现了转型发展。村里在驻村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帮助下,投资发展超级芦竹生产项目,流转原有鱼池发展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稳定渔民收入。
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明说,村民在享受了渔民补贴、村里红利之外,4支100多人的专业捕捞队伍整装出发,走向全国各地从事捕捞业务。
网湖周边更多的人收网上岸,另辟创收之路。何垅村村民张绪财曾在广东打工。2006年返乡流转40多亩鱼池养鱼。后发现鱼池的水变得越来越浑浊了,水鸟一天天变少,他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果断将鱼池改种为净水植物。
2012年,网湖湿地管理局招聘生态管护员,张绪财成为一名骑上摩托车、带着干粮和水巡湖护鸟的“生态尖兵”。“巡湖面积8万多亩,一次巡湖里程有100多公里。”张绪财说。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间,张绪财和同事们还要加大巡湖频次和力度。
见证者说
网湖村村民邓乾福:网湖禁养、退湖还湿(地)后,我们享受到了政府的渔民补贴以及村集体企业红利,又转型外出务工、外出捕捞,收入也逐渐稳定起来。村里的人居环境改善了很多,路面刷黑了,还安装了路灯;环境卫生有专人负责,村庄干干净净的,现在还吃上了王英水库的自来水,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网湖学校学生王立新:我们学校挂上网湖自然学校的牌子,开设了湿地保护课,开展湿地保护教育,还与周边学校开展爱鸟、护鸟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精灵,守护绿色家园。
记者 梁坚义 吴天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