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团城山
扫码看视频
“芒”有丰收,“种”有所得。这样的时节,无论是穿梭在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区,还是漫步于绿树成荫的街头巷尾,总能感受到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迷人气质,总能在不经意间被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铿锵强音深深感染。
关心与关怀,化作前行动力。在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的征程上,下陆区扛起时代使命,勇闯发展新路。
东方山下一片“陆”。下陆打造首善之区、建设中心城区的转型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两组数据,含新含绿更见“陆”:
2021年,下陆区GDP总量实现302.8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49.95%、49.91%。
2021年,下陆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5%,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一,成功跻身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老工业基地转型“凤凰涅槃”
转型是时代的命题,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2009年3月,黄石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由此,黄石开启了任重而道远的转型发展航程。
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下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敢打敢拼、善作善成的勇气,在“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中,爬坡过坎,负重前行。
拉开城市格局。从沿江时代到环磁湖时代,再到跨过黄荆山,挺进大冶湖,黄石城市格局之变,让下陆中心城区地位不断凸显,黄金走廊迎来黄金机遇。
2009年,下陆区出台“打造中心城区”的意见措施,开启奋进中心城区的铿锵步伐,“昔日城郊区”开始迈向“城市新中心”。
重铸产业骨架。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龙翔科技产业园……一批含金含新含绿的特色园区拔地而起,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风起云涌。
数据显示:“十三五”初期,下陆GDP总量仅仅193.20亿元,到“十四五”之初,下陆GDP总量达到302.89亿元。
重造生态环境。长乐山北麓开山塘口,曾经满目疮痍,如今“披上绿妆”美如画;磁湖湿地公园从一片烂泥滩,化身为移步见绿、处处是景的“城市客厅”;江洋的工矿废弃地也蜕变为风景秀丽的“网红打卡地”。
2021年,下陆区优良天数达302天,优良天数占比超过80%以上,下陆的“生态梦想”越走越近。
重塑城市品质。万达广场、居然之家等商业综合体落子布局,大屋湾风情街、三味坊美食街等特色街区开街迎客,引领消费新潮流;东昌阁端出沉浸式演出大餐,唐风古韵让游客流连忘返,祥子民俗馆打造城市时光博物馆,引爆文旅消费新热点。
如今,下陆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掘金新经济新业态,提升消费层次和能级,大步向“品质下陆”“宜居下陆”“幸福下陆”迈进。
“我们加长板、补短板、树样板,全面推进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转型、企业升级转型,走出了一条转型城区的再造之路。”下陆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江隆胜说。
勇立潮头,勇争第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下陆区咬定青山不放松,转型发展不松劲。”区委书记宛小林说,全区上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
未来,下陆更可期。该区力争“十四五”时期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跨越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产业集群转型“竞进提质”
6日,夏日热浪滚滚,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入口。“全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
“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如同火热的天气,对园区未来,入驻园区的光大环保(黄石)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美园,内心同样热情满怀。作为第一家落户园区的招商引资企业,已先后累计投资15亿元。
从一片荒芜之地,到如今项目扎堆入驻,短短两年时间,占地204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项目满园。
向高污染企业说不!长乐山工业园党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熊伟说,6年前,有5家外地塑料厂抱团前来洽谈,想集体入驻园区,总投资额达百亿元。最终,园区婉拒了5位投资商。“我们要的是绿色发展,而不是高污染的GDP。”熊伟说。
向绿色循环经济进军。2019年4月,国内最大的环保企业光大环保“相中”循环经济产业园。光大(黄石)静脉产业园项目顺利落户。
随后,荆冶湘、绿邦、长投等一大批“绿色大咖”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园区已落地项目15个,总投资逾60亿元。
变废为宝,吃干榨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大江环科公司董事长谌宏海介绍,冶炼厂废弃的炉渣也能提炼出铜精矿。
如今,大江环科公司年处理炉渣达120万吨,可提取铜精矿10万吨。
“在废液里淘金,变工业垃圾为真金白银。”陈美园介绍,黄石电子信息产业产生的废料,原来一直运往外地处理。光大环保(黄石)有限公司的项目建成后,这些废料不再运送出去处理,在这里可以提取铜。“循环经济产业,是现代工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陈美园说。
如今,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在这里如同绿色磁场,呈现出一派“春色满园”的景象。2019年11月,园区顺利捧回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核心区)金字招牌。
专业化园区展露新姿,特色化园区各领风骚——
201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黄石等24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0年1月,黄石成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
抢抓风口,落子布局,下陆区积极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园区项目核心区约1500亩。一期计划总投资11.5亿元,占地面积182亩,全市首座跨境贸易专业园区迎风启航。
今年1月28日,黄石首家保税进口商品展示厅在下陆开业。展示厅涵盖护肤、美妆、母婴、家居、日护、电器六大类1000多种单品,居民家门口就可以“买遍全球”。
下陆还大力推进“互联网+外贸”电商产业圈,积极打造以跨境贸易、物流产业、电商孵化、航空服务等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新城。
放眼下陆,从气势恢宏的产业园区,到集中连片的产业发展集群,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磁湖汇双循环产业园、龙翔科技产业园、肖铺新经济产业园等多点布局、筑巢引凤。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破土萌芽、茁壮成长。
一个千亿“铜”心圆,正越画越大。下陆区铜产业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截至2021年底,下陆铜冶炼及深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98.14亿元。连续九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建成了全省铜产业转移示范区。
实施扩能技改升级,“黑笨粗”迈向“高精尖”。华中铜业扩能后全年产能达9万吨,多个新产品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朗天药业研发注射用胸腺法新,被国家卫健委推荐用于新冠重症患者诊疗;人本轴承研发的呼吸机用超薄圆锥滚子轴承,替代进口产品。
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技改,改出一片新天地:在美尔雅,一套衣服版样,只需要10秒就可以完成,速度是一个熟练制版师的上百倍。在人本轴承,每个轴承拥有一张“电子身份证”,实现全程追溯;在中冶南方,一个高空智能摄像头,可以看清楚100多米外罐体的一颗螺丝钉是否松动;在新兴管业,打磨机器人、喷锌机器人、切环机器人轮番上阵,代替人工作业,实现智能化生产。
加快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下陆区发展动能澎湃。
实现高质量发展,下陆拿出亮眼“成绩单”: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成功跻身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民生保障转型“吹糠见米”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这是每个城市居民心中的期盼。而这样的期盼,在下陆已变成现实。
“早晨到白马山公园散步,晚上到湿地公园跳舞,出门进公园,前后不到十分钟。”家住下陆区团城山银河湾小区的邓先生直言:住在团城山,很幸福。
团城山,曾是黄石开发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建区之初,青岛啤酒、山力板带、华信机械、航天电缆、三环离合器等工业企业聚集。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下陆壮士断腕,推动一大批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同时,主动作为、补齐短板,统筹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山。
半城山色半城湖。如今,下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城市颜值也越来越高,城市民生不断改善。
团城山公园、柯尔山·白马山公园、青鱼路人防公园、骆驼山公园、磁湖湿地公园等一大批生态公园、“口袋公园”遍布下陆,全域绿化景观大变样。
城市之美好,不仅有公园绿地,还要有宜居家园。下陆区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薄,城市治理问题突出。
老旧小区换新颜,居民群众笑开颜。2017年,下陆区选择铜都社区作为“微改造”试点,变拆为改,历时一年多,原先破旧的老旧小区,摇身一变成了欧式花园。
“以前这里是破烂屋,现在成了花园房!”80岁的居民刘华金,做梦都没想到,还能住进“新居”。
近年来,下陆区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截至目前,全区77个2000年前建成的小区已全部纳入改造计划,计划今年实现全面启动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让一个个老社区“靓”起来,“脏、乱、差”变成“净、畅、美”;大力改善房屋功能,楼顶防水、墙面加固、安装电梯、更换管网,一栋栋旧房子“新”起来。
改出文化味、改出新品质。在改善小区环境的基础上,下陆区充分挖掘和提炼社区的历史文化,让文化传承得以延续,让老旧小区更有特色、更有文化、更有魅力。
一社一品、各领风骚:孔雀苑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诗词社区;康宁社区结合康养元素,成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青龙山社区通过街面改造,变身为人气爆棚的特色美食街;铜都社区打造成欧式花园,成为黄石的网红打卡地。
“小区环境改善了,东钢工业文化植入了,是我想象中大塘三村小区该有的样子。”东钢退休职工,72岁的万春兰在大塘社区居住近40年。面对焕然一新的小区和随处可见的工业元素,她惊喜又欣慰。
美好城市,不仅有颜值之提升,还有路网之便捷。针对辖区断头路较多、路面通达性差等问题,下陆区不断提高路网密度和道路通达性,促进城市微循环。
安达路、青鱼路、白马路、大畈路、扬州路……团城山南北向的道路全部实现刷黑;铜鑫路、墨斗山路、板城路和神牛路,“断头路”逐渐变身“通达路”。
一批市政道路项目,极大改善城区道路交通条件,畅通城市大通道、打通毛细血管。“未来,随着苏州路西延、广州路西延、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等项目的实施,下陆区内联外通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下陆区建设局局长张永胜说。
美好城市,要宜居也要宜业。团城山万达广场、居然之家等商业综合体落成营业,三味坊、安达路、大屋湾等一批美食街和美食城初具规模,团城山逐步成为黄石商贸服务业“新中心”。
同时,围绕群众期盼的教育、医疗、养老、旧城改造、城市治理等方面,下陆区不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一批批配套服务设施相继建成。
——实验中学、白马山小学改扩建,广州路小学招生开学,墨斗山学校即将建成,教育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完成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改扩建,推进公立医院在社区设立服务点,基层卫生医疗短板不断补齐。
——高标准打造社区初心驿站、智慧平安试点小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长乐山下起宏图,潮涌大江帆正扬。如今,下陆区以奋进奔跑姿态,以转型发展之笔,答好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时代答卷,为奋进全省第一方阵贡献下陆力量。
转型蝶变
□ 鄂东评
亚马逊丛林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在大西洋掀起狂风巨浪。
蝶变总是从细微处发轫,从序幕起势,而最终达到高潮的。
东方山下一片陆。下陆发展的源头从这里起步。
东方山下再造陆。下陆转型的路径从这里重塑。
牢牢把握产业转型的首位度。因铜而生、因工而兴,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出发点是产业转型,爆发点是产业崛起,高光点是产业蝶变。从一铜独大到万马奔腾,从一隅起势到整城升级,有了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首位度效应,下陆转型之路走得坚实而稳健。
紧紧抓住生态转型的美誉度。绿色立区、旅游强区,老工业城区的转型,守住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最美生态的底线,是推进生态转型、提高城区美誉度的必由之路。东方山下满眼绿,生机盎然靠生态。从生态欠账到绿色盈余,从整治恢复到生态反哺,有了生态转型崛起高质量发展的美誉度效应,下陆转型之路走得厚实而精彩。
稳稳扣紧城市转型的辨识度。民生为大、生活宜居,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保障、生活便捷、宜居乐业的细节嵌入到城市更新工作的全过程,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好事注入城市文明创建的各方面。从人人为我到我为人人,从爱我家园到我爱家园,有了城市转型文明创建上台阶的辨识度效应,下陆转型之路走得扎实而灵动。
转型是过程,永远在路上。
蝶变是结果,民生无小事。
下陆的故事有了精彩的虎头,一定会迎来硕硬的豹尾。当然,大剧总是从序曲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新闻链接
下陆转型之路
2009年3月,黄石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
2013年12月,黄石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
2014年12月,黄石获批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
2017年4月,黄石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系湖北省唯一入选城市。且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获评优秀。
2017年8月,总投资10.48亿元的中铝华中铜业有限公司高精度铜板带箔项目在下陆区开工。
2017年9月21日,武九客专全线正式通车运行,黄石北站迎来了建站以来的首列高铁,黄石迈入高铁时代。
2019年1月,华中铜业二期高精度铜板带箔项目竣工投产。
2019年1月,黄石市被“中国经济论坛”评为“2019年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
2019年初,占地面积400亩的黄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全面启动,该产业园是下陆区为完善有色金属产业链、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而打造的特色专业园区。
2019年4月,总投资12亿元的光大(黄石)静脉产业园项目落户下陆。
2019年11月,黄石入选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名单,下陆区长乐山工业园成为“核心区”。
201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黄石成为我省继武汉之后,第二个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下陆区积极抢抓机遇,承接打造黄石市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
2020年9月,下陆区荣获国家第三批健康促进县(区)。
2020年,在全省营商环境县(市、区)评价中,下陆区综合得分排名位列全市城区第一。
2021年2月,下陆区召开“园区建设攻坚年”动员大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和高端装备制造、黄石临空跨境电商、磁湖西高端商务、东方大健康、城市更新文创产业园六大园区建设。
2021年6月,中国长江经济带铜产业高峰论坛暨黄石市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
2021年6月,居然之家新零售集团全国第435家分店,湖北第23家分店——居然之家黄石家居生活MALL开业。
2021年9月,下陆区入选全国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开发试点城区。
20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下陆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下陆区在推进五大跨越中奋力谱写首善之区建设新篇章。
2021年11月,湖北省首座第四代万达广场、黄石市第二座万达广场——团城山万达广场正式开业。
2022年1月,经湖北省政府同意,下陆区成为湖北省首批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22年5月,下陆区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二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县(市、区)。
(鲍俊辉 梁坚义 易木生 汪涛 万经煌/文 柯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