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阳新县王英镇东山村,云雾在山间流转,田埂上的泥土还带着晨雨的湿润。这个距阳新县城两小时车程的山村,村委会里挤满了揣着笔记本的村民——县农广校的“田间农技课”办到了村里。
“明老师,您快看看我家油茶,挂果少得可怜。”刚到村委会临时课堂,油茶种植大户石清纯就攥着手机凑上前,屏幕里是自家油茶树稀疏的果实。东山村多数村民靠油茶、茶叶谋生,可这些年,这里春秋多雨、夏季湿热的气候,成了作物生长的“拦路虎”,油茶枝条疯长,茶叶地黏土板结难透气,施肥要么赶不上时节,要么用错品种,村民们看着地里的收成,着急得产生畏难情绪。
“大家别急,先看这张图。”县农广校邀请的林业部门高级工程师明廷柏举起油茶苗照片说,“选苗要挑须根多的,阳新雨季多,栽苗时得挖沟防涝,剪枝要斜着下剪,留够通风的空当,不然雨水积多,树容易烂。”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剪枝的动作,村民们有人掏出笔在本子上画,有人直接用手机录视频,生怕漏了细节。
课堂里的热气还没散,县农广校校长董明来又拿出“定心丸”——东山村土壤检测报告。“东山村的土壤偏黏,得掺腐殖土松一松。”他指着报告上的数据说,“春茶发芽前施氮肥,秋末补磷钾肥,这样茶叶又壮又香,卖价也高。”这话一出,村民们纷纷点头,之前堵在心里的疑惑,一下子亮堂了。不少人掏出手机,把土壤改良的步骤、施肥的时间记在备忘录里,还有人围着董明来追问“腐殖土去哪找”“磷钾肥咋选”等问题,恨不得当场把所有技术要点都吃透。
午后雨停,山风裹着油茶香吹进林里。“光听不练假把式,今天咱手把手教。”明廷柏拎着剪刀走进千亩油茶园,选了一棵枝条杂乱的油茶树,蹲下身指着交错的枝条说,“这几根挤在一起,养分都被分走了,得剪掉。”剪刀起落间,多余的枝条落地,每一步都让村民看清剪口的角度,连“剪口要斜向下方,避免积水烂枝”的细节都反复强调。
石清纯第一个上手试,可握着剪刀的手却迟迟不敢动,他总怕剪坏了树,来年没收成。“石大哥,你看这枝条间距,留得太密了。”明廷柏走过去,握着他的手调整角度,“再疏两根,剩下的枝条才能长得壮,挂果才多。”跟着试了两次,石清纯终于敢下剪,剪完看着疏朗起来的茶树,他脸上的拘谨一下子没了,笑得合不拢嘴:“原来剪枝还有这么多门道,以前真是瞎忙活。”
林子里的实操中,有人误剪了明年要挂果的枝条,明廷柏就指着枝条上的芽点耐心解释;有人剪口劈了叉,明廷柏就示范手腕用力的技巧,直到对方能剪出平整的切口。最后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独立剪完一棵油茶树后念叨:“今天算是学会了,明年就照着这个法子管。”
“以前种庄稼靠天收,施肥、剪枝全凭老经验,现在听了课才知道问题出在哪。”石清纯擦着额头的汗,望着满林的油茶树,眼里满是期待,“接下来就按老师说的,先把油茶剪枝管好,茶叶地的土也慢慢掺腐殖土改良,总有一天能让收成翻番。”
近年来,该县农广校循着村民的需求跑,哪里的作物出问题,就把课堂设到哪里。从率洲管理区的的柑橘园,到龙港镇的茶园,农技专家的脚步走遍了阳新的山山水水。他们只送“管用的技术”,帮村民把“愁事”捋顺,把希望种进心里。(通讯员 张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