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黄石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黄石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2-01-11

分享:

文件名称关于印发黄石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件类型黄政发
发文单位黄石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黄政发〔2022〕2号
发文日期2022-01-11 15:50:50 发布日期2022-01-11 15:50:50
效力状态有效 主题分类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黄石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黄石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11日


黄石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冲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五年。为描绘好战略蓝图,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依据《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和《黄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结合我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农业农村加快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事业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开启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85.4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89%,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3.37%,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3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总产量51.29万吨,蔬菜总产量82.69万吨,油料总产量11.66万吨,年出栏生猪82.59万头、出笼家禽1995.54万羽,肉类总产量7.9万吨,禽蛋总产量4.9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2.45万吨,“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产业融合实现新突破。创新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组建并巩固稻虾共作、柑橘、白茶等“十大产业联盟”,发展稻虾共作20万亩、黄石福柑15万亩、白茶10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平台迭代升级,争创绿色发展先行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休闲农业示范市、水生蔬菜特优区、优质粮油发展区等“5大国家级发展平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园2家。深度拓展“农业+”功能,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17个;培育“黄石福柑”“黄石稻虾米”两大区域公用品牌;涉农电商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农村电商交易额突破35亿元,大冶市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阳新县被省商务厅授予“消费扶贫突出贡献奖”。

——绿色发展汇聚新动能。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扎实推进,全市563艘建档立卡渔船全部拆解,736户渔民全部退捕上岸,提前实现了户建档、证注销、船回收、网销毁、入社保、转就业等6个100%目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环保设施配套率达97.5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31%,超额完成省定考核任务。农业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8个,年产量达14万吨。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黄石农安执法模式”获得农业农村部和省政府点赞表扬,大冶市、阳新县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市)。

——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全面整合涉农职能。深入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支队伍管执法”农业监管体系。培育龙头企业81家、家庭农场1328家、农民合作社3562家,有力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顺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7.9万本,土地确权面积139.63万亩,大冶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大冶市获批国家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和清人分类基本完成,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65万人,核实资产88.1亿元。深入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全市7个国有农场如期完成社会职能剥离、社区设立和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成立社区25个、农场公司8家。

——美丽乡村展现新面貌。顺利完成美丽乡村33个省级示范村和138个整治村建设任务,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新改建农村户厕10.7万余户、农村公厕1545座,新建乡镇垃圾转运站26座,新改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1座,绿化造林6.43万亩。举办农民丰收节、农业嘉年华、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系列农事节庆活动,建成发布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9条,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加速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

——强村富民拥抱新生活。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49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5%,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大冶市、阳新县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年6000元、5700元,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每个脱贫村发展1-2个特色产业,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劳动有收入”的产业扶贫目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态势向好,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高达98%,基本消灭了集体经济“空壳村”。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360.659公里,解决农村居民3.4万人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成员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驻村帮扶力量持续增强。农村移风易俗加快推进,“十星文明户”创建和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封建迷信活动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乡村善治水平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大冶市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大冶市“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建设入选全国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机遇

进入“十四五”,黄石全面迈入“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区域发展布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发展共识更加凝聚,全市农业农村迎来一个又好又快的大发展时期。

——战略机遇更加突显。从国家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和宪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从省内层面看,我省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直达黄石港,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从自身层面看,我市构建“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区域发展布局和“三纵一横”乡村产业发展布局,更大程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国家、省、市多重发展战略的叠加,为我市农业农村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

——政策机遇更加利好。“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移到乡村振兴,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国家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涉农政策和项目资源将得到有效整合,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前所未有之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要求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明确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至50%以上。湖北省出台《湖北省实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办法》、《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黄石市抢抓国家支持湖北疫后重振“一揽子”政策机遇,不断完善重农强农富农的政策体系,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现实机遇更加难得。“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能力得到巩固提升,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65.96%,在全省十强乡镇中占据三席,大冶工商资本下乡方兴未艾,阳新返乡创业兴业蔚然成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黄石地处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位置,四座长江大桥连通一江两岸,水铁公空实现无缝对接,临空跨境电商综试区、临港国家进境粮食口岸新区加快建设,大路网、大机场、大港口的交通优势和开放优势不断放大,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大流通和全域乡村旅游大发展。后疫情阶段,国内特别是国际市场发展农业的空间更加有利,机遇更加难得。

第三节“十四五”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最大短板,城乡和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保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从国际看,新冠肺炎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中美经贸摩擦呈现持久性、复杂性特征,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导致粮食、生猪、大豆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受阻,保障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面临更大压力,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农产品价格、农民务工增收和农村市场主体的投融资信心。

从国内看,城乡和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村重点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农业发展基础还不稳固,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不高,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农产品竞争不断加剧,农业转型升级任务更加紧迫。

从市情看,我市农业块头较小,“大工小农”特点鲜明,农业农村发展欠账较多。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隐忧:一是生产之忧。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粮食、生猪稳产保供压力较大。二是产业之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品牌不响,增加农民收入难度加大。三是短板之忧。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力度不够,美丽乡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不足,全面补上“三农”短板压力较大。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抬高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以及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思想破冰引领乡村振兴,以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着力构建“三纵一横”乡村产业发展布局,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把黄石建成全省都市农业样板区和农业农村改革先导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真正让农民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贯彻系统思维,切实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在干部配置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努力实现保供质量有新提升、产业发展有新跨越、农村环境有新变化、乡村文明有新气象、乡村治理有新进步、农民生活有新改善。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破除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积极推动农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展,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持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动能活力。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构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紧扣“服务大武汉、培育大产业”目标,加快大冶市国家级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大冶市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阳新县国家级优质粮油发展区、阳新县国家级水生蔬菜优势特色区的建设步伐,今后五年农业农村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聚焦“农业高质高效”的目标定位,“亿元企业、十亿元产业、百亿元产业联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绿色生态农业全面推进,主体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科技与装备能力稳步提升,“两品一标”数量明显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到202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万吨,油料产量达到12万吨,蔬菜产量稳定在80万吨,肉类产量达到8.13万吨,禽蛋产量达到5.06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23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0:1;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50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20亿元;

新建高标准农田23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实行规划化、标准化管理,推进“十大产业联盟”发展壮大为“产业化联合体”。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聚焦“农村宜居宜业”的目

标定位,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

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

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党建引

领和村民自治作用发挥明显,农村改革活力不断激发,乡村治理

体系逐步完善。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生活

污水治理率达到4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

——加快农民素质提升步伐。聚焦“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定位,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推动农民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现代化,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综合素质持续提升,农民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升。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人次以上。

——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步伐。聚焦“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点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城乡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城镇产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逐步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和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得到巩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180元,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12%。

展望到2035年,围绕生产设施化、服务社会化、产业融合化、环境绿色化、治理高效化以及乡风文明化,全市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面建立,建成农业产业强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章 发展布局

第一节 空间布局

立足黄石市特点优势,按照区域化、带状化、特色化的思路推进城乡融合、全域一体化发展。将地域相连、产业相近、环境相融的地区串联成带,整体谋划、整体推进、整体实施,构建“三纵一横”(四带)乡村区域发展布局。

“三纵”:东部沿江绿色发展先行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黄石新港多式联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沿江生态修复治理,发展沿江特色经济。主要是沿长江布局,涵盖河口镇、氵韦源口镇、太子镇、金海开发区、黄颡口镇、半壁山农场、富池镇。中部特色农业示范带,依托大冶湖新区、大冶市区、阳新城区,以城郊或半城郊经济为特色,发展高效农业。主要沿106国道、武九铁路和在建的武阳高速布局,涵盖大王镇、大箕铺镇、白沙镇、浮屠镇、陶港镇、荆头山农场。西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依托武汉光谷、鄂州花湖机场以及黄石、大冶城区,以一二三产融合为特色,支持打造临空经济区。主要沿大金省道,对接武汉和花湖机场布局,涵盖铁山街道、还地桥镇、保安镇、东风农场、金山店镇、金湖街道、陈贵镇、灵乡镇、茗山乡。

“一横”:南部幕阜山农旅生态示范带,依托幕阜山脉和大广高速、杭瑞高速,以生态保育、生态涵养为特色,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主要沿梅溪公路和大广高速、杭瑞高速布局,涵盖金牛镇、殷祖镇、刘仁八镇、王英镇、三溪镇、军垦农场、龙港镇、排市镇、洋港镇、木港镇、枫林镇。

第二节 产业布局

立足本地优势资源,顺应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质效。抓好粮油、肉类保障产业;突出水果、水产、中药材、茶叶、蔬菜等5大重点产业;发展苎麻、休闲农业等产业。

——粮油。以大冶市金牛、灵乡、陈贵、保安、金山店、还地桥、阳新县白沙、浮屠、枫林、木港、排市、三溪等乡镇为重点,连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优质化和全程机械化粮油生产示范区基地。到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9万亩、产量达到53万吨,全市油料产量达到12万吨。

——畜禽。生猪:主要在大冶市茗山、陈贵、灵乡、金牛和阳新县白沙、浮屠、三溪等乡镇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到2025年,全市年出栏生猪85万头。牛羊:主要在大冶市殷祖、刘仁八、阳新龙港、洋港、木港、枫林等乡镇发展牛养养殖。到2025年,全市年出栏牛羊4万头。禽类:以大冶市保安、还地桥、茗山、金湖和阳新白沙、浮屠、三溪为主发展蛋鸡养殖;以陈贵、金牛、大箕铺、阳新大王为主发展肉鸡养殖。以富池、黄颡口、半壁山为重点发展蛋鸭、阳新屯鸟、阳新番鸭养殖。到2025年,全市年出笼家禽2035万羽,禽蛋产量稳定在5.06万吨以上。

——水果。主要以军垦农场、荆头山农场、刘仁八镇为核心,辐射带动适宜区域发展黄石福柑。到2025年,发展福柑16万亩、其它水果(桃、猕猴桃、蓝莓、梨)9万亩,水果面积达到25万亩。

——茶(茶叶、油茶)。以金海、太子镇、殷祖镇为核心,辐射带动适宜区域发展白茶;以龙港镇、洋港镇、枫林镇为核心,辐射带动适宜区域发展高山云雾茶;以王英镇为核心,辐射带动适宜区域发展红茶。以排市为核心,辐射带动龙港、洋港等周边地区发展油茶产业。到2025年,发展茶叶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36万亩。

——水产(稻渔共作)。主要以大冶保安、还地桥、东风农场、阳新海口湖、宝塔湖等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养殖。围绕建设“现代水产种业、池塘设施渔业、湖泊生态渔业、水库洁水渔业和稻田生态种养”五大重点基地,同步加强水域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推进产量增长与质量效益双提升。支持大冶打造国家现代渔业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3万吨。以大冶市陈贵、金湖、大箕铺、金牛、阳新县浮屠、白沙、陶港、三溪、木港等乡镇为主,依托稻虾共作产业联盟,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推广“稻虾、稻鱼、稻鳖、稻蟹、稻鳅”等多种稻田种养模式。到2025年,水产(稻渔共作)面积达到53万亩。

——中药材。主要发展吴茱萸、野菊花、铁皮石斛、栀子黄、金丝黄菊等中药材。吴茱萸以枫林镇为核心,野菊花以白沙镇为核心,铁皮石斛以灵乡镇为核心,栀子黄以刘仁八镇为核心,金丝黄菊以黄颡口为核心,建设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苎麻产业。以白沙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浮屠、排市、三溪等乡镇发展苎麻产业,到2025年苎麻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亩。支持龙头企业引入新型纺纱技术,引进高效苎麻剥麻机等先进加工设备,大力提升加工能力,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蔬菜。以大冶市大箕铺、还地桥、金湖、刘仁八、保安、阳新县兴国、氵韦源口、黄颡口、白沙、浮屠、陶港、军垦农场等乡镇为重点,促进蔬菜规模化种植。到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建成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5个。发挥阳新水生蔬菜全国优势特色区优势,大力发展水生蔬菜。支持阳新发展食用菌、湖蒿产业;支持大冶创建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园。

——休闲农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围绕黄石至武汉快速路、黄咸高速、大广高速等公路线,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打卡地”,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等。做强大冶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打造王英仙岛湖、枫林地心大峡谷、排市滴水崖等乡旅精品。发展壮大茗山乡芳香、刘仁八镇龙凤山、还地桥镇三山湖、花海知音、金牛镇铭浩、灵乡镇康之堂、龙港镇金竹尖、三溪沁心园、枫林镇石田古驿、金海白茶等休闲农业重点园区。

第四章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第一节 打造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

抓好重点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责任落实,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城乡要素联动、科技进步促动、能人回乡推动,着力发展水果、水产、中药材、茶叶、蔬菜等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到“十四五”末,水产、水果、茶叶、蔬菜、中药材等五大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园区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打造“第一车间”“原料车间”和“粮食车间”,优化加工产能。做大做强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建设1个国家级、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鼓励引导大冶市、阳新县分别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园。积极推进大冶市芳香现代农业产业园、阳新县桑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提档升级,构筑乡村产业“新高地”。

第三节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队伍

挖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潜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开展技术改造升级。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要素进行重组整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谋划实施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规范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开发领域。依托“十大产业联盟”,力争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过100家。力争每个产业至少发展1家有影响力的农业企业,培育一批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龙头企业“甲级队”,形成乡村产业“新雁阵”。

第四节 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拓”出农业新业态,“展”出乡村新空间。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等,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开发“后备箱”、“伴手礼”等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大冶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的基础和条件,沿武黄快速路、黄咸高速、大广高速等公路线,布局一批休闲农业园区,串点成线,串块成带,推进大冶全域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支持阳新以王英、枫林、龙港等旅游景区为载体,打造一批农旅精品。到“十四五末”,创建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20个,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打卡地”,实现休闲农业总收入超过10亿元。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创新抖音直播等营销模式,健全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培育新农康、颜餐、龙凤山等一批农村电商龙头企业,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再造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发展壮大农产品电商联盟,依托临空经济区、新港物流园,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物流速运业务。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突破20亿元。

第五节 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

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打造一批乡村特色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60个以上,品牌农产品达到20个。

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根据特定自然生态环境,明确生产地域范围,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重点打造“黄石福柑”、“黄石白茶”、“黄石稻虾米”、“金柯辣椒”、“大王香椿”、“阳新湖蒿”、“氵韦源口螃蟹”等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营销推介,提高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力。

培育企业品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形成一批品牌产品,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重点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责任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流向正向追踪,推动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信息共享。

第六节 促进乡村创新创业升级

培育创新创业群体。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搭建要素聚乡、产业下乡、人才返乡和能人留乡平台,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制定促进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指引目录。吸引一批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引进一批科技人员和社会资本下乡创业,发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在乡创业,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兴办实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培育乡村产业的“生力军”。

拓宽创新创业领域。支持返乡下乡在乡人员发展新产业,培育“互联网+创新创业”“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探索智能生产、平台经济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服务机构和科研单位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环境良好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做好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和社会资本下乡监测试点调查分析。

第五章

第一节  提升现代农业质量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稳定粮食生产。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保障全市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29万亩,产量稳定在53万吨。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创新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积极发展优质稻、双低油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研究建立粮食生产监测预警制度。

落实生猪稳产保供。推进“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细化各地区生猪出栏量。推动落实好环评、用地、信贷等各项扶持政策,清理超范围划定的限养禁养区,及时监测生猪补栏增养情况。支持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对中小养殖场户的帮带和技术服务。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落实防疫人员和经费保障。实施动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筑牢动物防疫屏障,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落实水产健康养殖。严格执行黄石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保持可养水域面积总体稳定。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重点发展池塘工程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和大水面生态渔业,全面推进健康养殖,实行渔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提高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依托省部级集中连片池塘尾水治理示范项目,选择5-8个示范点,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升级。

加强种子资源保护和利用。落实现代种业示范,优化良种繁育基地布局,打造水稻、蔬菜、水产、小龙虾等育种场,建设异育银鲫中科5号、丰两优1号、优质湖篙等品种展示示范点,到2025年,建设现代种业示范点5个。开展“看禾选种”活动,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开展地方特色品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强阳新番鸭、阳新猪两个畜禽地方特色品种的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规范化,强化“双随机”和“三前”环节抽样,加大禁限用药物查处力度,加强农兽药用药安全培训。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探索推行“合格证+追溯码”管理模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作机制。持续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和预警监测,服务产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力争“十四五”末,大冶、阳新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市)。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干旱洪涝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早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严防严控草地贪夜蛾、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制定防控预案,加强应急防控设施设备和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提升区域联防联控、应急防控快速反应能力。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疫情监测排查报告、全产业链监管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等防控措施。抓好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等防控。

第二节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及建后管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达到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实现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生态的有机统一。鼓励和引导受益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投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规范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项目投入、建设、验收、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十四五”期间,新建设高标准农田23万亩。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第三节 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依托十大产业联盟,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做强做优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阳新富河流域)。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扩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覆盖范围,面向农业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组建黄石市农科院,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农业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重点在粮油生产区推广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3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有序促进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逐步加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建设及绿色农业机械化建设,推广蔬菜瓜果播种、施肥、植保机械化技术,支持无人机植保作业。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军垦、瑞晟、鑫东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双水双绿”及优质果茶核心区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普及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农艺,鼓励建设连栋大棚。提升设施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提高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生态化水平。

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围绕保供给、减损耗、降成本、强品牌、兴产业、惠民生,聚焦生鲜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问题,依托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设一批田间仓储冷链设施,进一步增强初级农产品产地预冷、分级、包装、仓储等服务保障能力,为农产品出村进城“保驾护航”。到2025年,建成30处村级田间仓储冷链保鲜设施。

第四节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推动机械化农业向智慧农业迈进。以电脑代替人脑、机器代替人力,通过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农业智能装备,提高涉农人员运用信息和管理决策能力,解决农村劳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探索建设人机协同的天空地一体化数据信息采集体系。在农业全产业链主要环节部署农业物联网、农机车载监控应用终端,与农业遥感、农业无人机和传统人工采集系统结合,实现对农业生产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监测。

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区域性、专业性(种植业、养殖业、农机、种业、耕地、科教、典型农产品等)大数据,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一张图”(农业生产要素、环境要素、产业布局等);开展基于农业大数据的创新应用,融合农村一二三产,提高生产调度、决策、管理、服务能力。支持大冶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加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针对农业产业链中劳动密集的环节,加快应用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肥(药)、精准收获,设施农业育苗移栽、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智能控制,设施养殖中环境控制、精准饲喂、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冷鲜物流等智能化装备。发展大田精准农业、智能温室、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及农产品智能加工。

实施一批智慧农业重大工程。围绕效率型和效益型农业,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和先进适用智能化农业装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第六章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一节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深入推进化肥减量。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不断优化肥料施用结构和施肥方式,推进施肥精准化、过程轻简化。进一步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抓好测土化验、田间试验和农户施肥调查等工作环节,制定精准配方,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创建绿色防控示范县,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在粮食主产区和果菜茶优势区,打造一批全程绿色防控示范样板,带动农药大面积减量增效,实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以上。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力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建立健全第三方参与畜禽粪污治理利用体制机制,推进粪肥还田利用,到“十四五末”,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农膜回收利用。以标准地膜应用、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开展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强化回收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可降解农膜应用示范。加大对不达标农用地膜生产、销售、使用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禁不达标地膜流入市场、铺进农田。

第二节 强化农业资源保护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推进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利用,针对耕地污染程度,实施分类修复。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坚持治用结合,在轻中度污染耕地推广安全利用技术,对重度污染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和还林还草措施,提高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建设“天网工程”,做好禁捕区内禁捕退捕相关工作,抓好“四清四无”,整治非法捕捞,严禁非法渔获物交易利用。探索建立长江禁捕执法管理网格体系,硬化执法能力,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配备现代执法装备,推动建立人防与技防并重、专管与群管结合的保护管理新机制。坚持堵疏结合,加快渔业转型,及时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建设,加大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力度,养护长江渔业资源,更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第三节 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在大冶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探索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体系,集中连片开展绿色种养技术应用试验,建设一批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总结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作物品种的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为黄石全域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经验和模板。

统筹推动重点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指导东部沿江绿色发展先行带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水产养殖尾水有效处理或循环利用;强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加大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力度。

第七章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强化村庄规划引领

充分认识村庄规划的重要意义,把村庄规划编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科学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结合村庄发展实际,立足生态、文化、农业等优势,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地雕琢,避免大拆大建、人为雕琢,做到因村施策、量力而行,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和乡风美的目标。

科学有序编制村庄规划。结合考虑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布局,顺应村庄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类型村庄发展需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集聚提升类等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加快编制,城郊融合类的村庄可纳入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编制,特色保护类的村庄编制规划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搬迁撤并类的村庄原则上不单独编制,避免脱离实际追求村庄规划全覆盖。

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乡村风貌引导,要在传承文化、彰显特色上持续发力,建设有乡愁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

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监督。村庄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乡村建设等各类空间开发建设活动,必须按照法定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确需修改规划的,报原规划审批机关批准。以县为单位,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的监督、评估和检查。

第二节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四带”(三纵一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继续抓好各项重点任务,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更加整洁优美。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坚持好字当头、质量优先,抓实抓细农村卫生户厕建改工作,力争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

严格确定选材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切实提高改厕质量。强化施工全过程监管,探索建立由乡镇政府主管、第三方监理、村民代表监督的全方位监管体系。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的理念,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配套建立相应的维修服务体系。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区分类有序治理,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城镇近郊的农村延伸,离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较远、人口密集且不具备利用条件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人口较少的村庄,以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杜绝化粪池出水直排基础上,就地就近实现农田利用。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清淤疏浚,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

健全分级负责、全面覆盖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为主的工作体系,形成处置技术科学、处置设施完备、营运模式高效、资金保障有力的长效治理机制。以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分类源头减量为导向,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方式,就地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完善资源回收利用模式,建立回收网络,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现象明显减少,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以“扫干净、码整齐、清通畅”为要求,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提档升级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的示范乡村。坚持以“三纵一横”乡村区域发展布局为引领,将大冶市殷祖镇和大箕铺镇、阳新县枫林镇和王英镇纳入全市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范围,开展整镇示范片建设,推进美丽乡村连点成线、成片建设。

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创新驱动、彰显特色、建管并重”的理念,建立健全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三节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全力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进一步深入推动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强化农村公路管养工程。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大力推进镇村公交化。鼓励县级仓储配送中心、乡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全覆盖。

大力推进“一点多能、多站合一、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乡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促进城乡物流网络共享融合。到2025年底,全面“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对有条件的行政村主路进行“双车道”改扩建,力争实现“四好农村路”通组率100%、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率100%。

建设安全高效的农村水利设施。推动以“一江三湖一河”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补齐防洪工程短板,构建“蓄洪有处、堤防稳固、排洪通畅”的防洪体系。加快长江沿线及干流堤防提档升级,推动以大冶湖、网湖和保安湖为重点的湖堤防达标建设,重点实施大冶湖流域及富水流域防洪综合治理、长江堤防提标及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8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到2025年,确保重点中小河流及治理山洪沟达到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富水干流达到20-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主要湖泊达到20-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合理布局瓶装液化罐装站点,大力推进天然气管网向重点镇和集中居住居民点延伸,改善农村用能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用能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强化农村清洁能源管理和服务,支持市场主体按规划参与农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

推进数字乡村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网络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建设。引导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等电信运营企业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基本实现农村地区移动宽带网络人口全覆盖。落实农村地区网络提速降费政策,鼓励电信运营企业推出面向贫困户的网络资费优惠。推进“智慧黄石”行动。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完善农村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APP,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强乡村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发热门诊全覆盖和有效运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村级幸福院、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节 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创建行动,打造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区、示范带。持续推动抓乡促村,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乡镇党委书记,优化班子结构。深入实施“红色头雁”工程,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深入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养计划,推广招聘村主职助理做法,继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建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全面深入排查整顿农村发展党员中“带病入党”、弄虚作假、违规入党等问题。大力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完善村“两委”干部的激励机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转移支付政策,提升村级组织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能人回乡”担任村第一书记工作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积极自愿的退休干部回乡担任第一书记,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知识青年到乡村振兴的主阵地创业发展,参加村“两委”班子建设。

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发挥村级各类组织和农村乡贤作用。

健全和完善“村级党组织+村民理事会”功能,深化农民自治实践,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渗透。

强化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搭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综合平台,进一步健全群众点单、精准派单、反馈评单机制,形成文明实践活动有序开展的工作链条。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十四五”时期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60%、文明乡镇占比达到75%。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加大农村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力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运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依托市县文艺团体,组织开展文艺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

第五节 培育创建特色小镇

按照“宽进严定、分类分批”的原则,统筹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到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特色小镇或产业强镇2-3个,储备特色小镇项目5-10个。

注重规划引领。按照节约集约发展、“多规融合”的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规模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精准产业定位。要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兼顾地方特色,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围绕细分产业引进重大项目,根据产业类型优先布局到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内,增强特色产业集聚度,形成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注重风貌塑造。要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要加强对特色小镇景观体系、开敞空间以及建筑风格、体量、形态等方面的控制,多维展示地貌、建筑、人文和生态特色,力求“小而美”,不求“大而广”。

突出功能配套。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注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促进与高速公路、快速主干道、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连接,实现建成区道路网络完善、配套齐全、通行便捷,提高电、气、网络等基础服务设施覆盖率和防洪排涝能力。注重信息科技、金融产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市场运作。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倡导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明确投资建设主体,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投资建设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者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市民、能人、企业,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工业闲置厂房或农村空闲农房开展投资建设活动。

第八章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坚持以完善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经营体系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第一节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发包、收益分配和用途管制等方面的权能。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按照谁经营保护耕地谁获得耕地地力补贴的原则转变补贴发放方式,充分发挥国家补贴资金最大效益,进一步提高经营主体经营积极性,提升耕地地力。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建设稳定安全的数据运管平台,制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日常管理制度,实现村级便民服务窗口全覆盖,明确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立完整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在城区建立联合仲裁庭。实施千名仲裁员培育计划,将“一村一法律顾问”充实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员队伍,创新仲裁方式,强化仲裁能力水平建设。

第二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组织机构,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规范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办法和程序,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制度,建立集体非经营性资产统一运行管护机制。持续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和成员股份户内继承办法,建立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职能分离、账户分设、资产分管、核算分开的具体实施办法。

搭建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强化农村集体“三资”合同的监管,对资产台账、成员名册、资产股份等实行动态管理。统筹利用村党组织内部监督和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内部监管制度,健全违规经营倒查追责制度,推行会计代理服务中心委托代理、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第三方代理模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手段,构建农村集体资产智慧监管系统,提升集体资产监管质效。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多途径、多方式盘活利用集体资产,激活市场要素,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鼓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资产租赁、农业开发、生产服务、入股或者参股等多种方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等为抓手,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增强集体经济

组织服务成员能力。大力推广以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为主的“黄湾模式”、以集中资产发展市场经济为主的“白杨模式”、以集中资金发展实业的“宫台模式”。积极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到2025年,建成2个规范的、与湖北省农村资产交易管理信息平台互通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全面清理、核实、化解村级债务,逐村建立台账,建立完善村级债务控制办法,推进村级债务乡镇统一管理。

第三节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改革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架构,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体系和管理制度,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民主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自主品牌,树立一批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到202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家庭农场数量达到100家以上。

积极稳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守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提高土地产出率两条底线,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遏制以牺牲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为代价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行为。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村承包地准入监管制度,保障流转土地农民权益,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积极发展企农契约型、利益分红型、股份合作型合作模式,引导融合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将农业农村发展产业链打造成为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产业融合共同体,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条增值收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比较优势,在培育服务主体、拓宽产后服务、创新服务模式上下功夫;在服务领域上,拉长产后服务上补短板,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创立和宣传、农业综合信息提供、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在服务模式上,挖掘实践中农民最喜欢、生命力最强、成本最低的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服务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化服务。

积极探索组织模式创新,建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组织新模式,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关系,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组织带动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乡土拔尖人才等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产业发展领军人、高素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多技能实用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打造生产技术型、科技研发型、职业经理型、产品营销型等多类别的农业精英队伍。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省农担公司等金融担保机构的战略合作,争取金融机构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新增涉农贷款200亿元以上。深入推进金融惠企政策与重点农业产业链融资需求高效对接,推动基于农业供应链的授信模式,加快创新“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涉农主体的融资增信机制,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以村为单位、以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对象,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继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创新天气指数、价格指数、“保险+期货”等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涉农数字金融,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

第四节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

严格落实农村“一户一宅”规定,积极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多措并举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统一管理的新机制。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着力在明确分户标准、规范宅基地流转、村庄规划等重点工作上发力,切实落实村民住宅建设用地保障。立足实际做好村庄规划,务求简单实用,加强对农房建筑风格的指导,做到经济适用、特色突出,避免“千村一面”。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好大冶市国家级试点工作,总结好开发区·铁山区熊家境试点经验,及时对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符合黄石市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房风貌管控,美化乡村风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第九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 5 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 个不摘”要求, 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 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持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 民生保障政策, 保持总体稳定。对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支持 发展类政策, 要适当调整优化。积极研究制定一批新的支持政 策。对脱贫攻坚期内, 市级出台的各项帮扶政策, 根据党中央 决策部署和省工作要求进行调整。

第二节  加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统筹考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综合改革的发展情况, 做好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有效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 制, 持续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 “第一责任”, 落实市县乡村四 级书记共抓乡村振兴, 确保全市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强区域 协作, 组织大冶市、下陆区、黄石港区分别对口帮扶阳新县以 及黄冈市罗田县、蕲春县, 重点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 才支援、项目 资金等方面开展帮扶。继续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支持革命老区、库区湖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 效衔接, 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库区湖区绿色发展。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对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 迁安置村、集体经济薄弱和年经营收入较低的村、乡村振兴任 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及其他类型村, 持续开展驻村选 派工作。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 为民办事服务等开展帮扶。

第三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机制

依托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 机制。加强民政、公安、教育、人社、住建、医保、残联、乡 村振兴等部门联动, 建立包括农村低保对象、农村易返贫致贫 人口、因病因灾因 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 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 重 点围绕收入支出状况、 “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等主 要指标开展动态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持续做 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 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 依规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对符合条件的及 时给予临时救助, 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加强对农村特殊 困难群体关爱和服务,完善以农村空 巢、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儿 童为重点的定期探访制度, 开展 “三留守”人员定期探访。健 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不断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

第四节  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继续支持发展壮大 蔬菜、特色水果、茶叶、苎麻、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 产业, 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 延长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深入推动爱心消费助农兴 农工作, 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 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推行 乡村振兴政策向相对贫困地区倾斜, 按照乡村建设行动的统一 部署, 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 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进脱贫县 “四好农村路”建设, 加 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坚持党对农村 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 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 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 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 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 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 建设,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

第二节  健全规划体系

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按 照“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原则,明确规划体系框架,积极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与部、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等有 机衔接。各地各部门要编制农业农村地方规划、专项规划或实施 方案。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整合资源,加大力度,落实规划 提出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问 题和重点环节,根据全市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 区位、产业差异和农民期盼等特点,分类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农村发展。

第三节  加大要素保障

资金保障。 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 制,确保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只增不减。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进入黄石。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 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村金 融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合作 性相结合的普惠金融体系。土地保障。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 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通 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 发展乡村产业项目。人才保障。加强乡村治理人才、农村公共服 务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建设,培育高素质农民; 支持国家工作人员和专业人才到乡村挂 职和定期服务;鼓励和支持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第四节  抓好项目支撑

加强重大项目储备,针对黄石农业农村现状和产业发展实际 情况、充分挖掘我市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 出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农业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主要目标、重大任务、重点工程项目和 重大改革及政策的谋划,重点谋划落实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 的项目,确保项目任务明确,项目方案科学实用,项目工程具体 可落地。建立完善黄石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 大项目库,力争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重点项目支持计划。有 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形成 “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 竣工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

第五节  实施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贯彻执 行规划部署安排, 落实任务要求。市农业农村局会同有关部门, 根据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组织督导评估,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 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