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县道网规划(2016-2030年)》《黄石市城区乡道网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 | 文件类型 | 文件资料 |
---|---|---|---|
发文单位 | 黄政办 | 发文字号 | 黄政办发〔2018〕36号 |
发文日期 | 2018-11-02 15:40:00 | 发布日期 | 2018-10-31 15:40:00 |
效力状态 | 有效 | 主题分类 | 工业、交通 |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黄石市县道网规划(2016-2030年)》《黄石市城区乡道网规划(2016-2030年)》已经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0月31日
黄石市县道网规划(2016-2030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标省有关文件精神及要求,更好地与国省道网规划相衔接,完善黄石市区域公路网布局,黄石市交通部门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和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黄石市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
一、规划背景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意见要求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
近年来,《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和《湖北省省道网规划(2011-2030年)》分别获得了批复。随着国家公路网及我省省道网布局的重大调整,各市州的县道网布局也因此发生了较大变化,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县乡道网规划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鄂交综〔2013〕124号),要求各市州在国省道网规划框架下,重新审视县道的功能定位、规模结构、路网布局,对县道规划做相应调整。
二、规划的必要性
(一)县道网规划是适应《国家公路网规划》、《湖北省省道网规划》在黄石市境内布局变化的需要。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和《湖北省省道网规划》,普通国道布局方案保留了湖北现有7条普通国道共计约3440公里;新增或调整普通国道线路13条共计约5940公里;两项合计,湖北境内普通国道网总里程约为9380公里。到2030年,普通省道网约1.9万公里,普通国道网总里程约为9380公里,形成约2.8万公里的普通干线网。
湖北境内国家公路网和省道公路网的布局优化和规模增加,将对我市现有的县道网格局产生深刻影响。部分县道纳入国省道体系后将导致原有的县道网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对县道网的规模和布局进行研究、调整和优化,以形成层次合理、功能完备的县道公路网。
(二)县道网规划是适应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一是经济总体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05.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人均GDP53033元,增长6.0%。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90元,增长4.7%。黄石市未来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通过优化县道网布局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旺盛运输需求。
二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16年末,黄石市常住人口246.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2.61万人,城镇化率61.9%。作为黄石市城镇体系重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县道网的通达能力和服务水平也需要满足黄石市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三是交通需求规模不断增长。据预测,到2030年,黄石市公路客货运量将分别达到9989万人和16535万吨。作为公路网组成部分的县道网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来满足公路运输需求。
(三)县道网规划是响应“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黄石乡村振兴的需要。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意见要求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
县道网规划是落实“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黄石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黄石市乡村振兴的需要。
(四)县道网规划是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需要。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据预测,到2030年,黄石市公路客运量占总客运量比例基本保持在90%以上,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比例也基本维持在80%以上,公路运输在我省综合运输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分显著。同时,公路作为综合运输方式的衔接纽带,将为铁路、水运、航空提供便捷的集疏运条件。加强县道网的规划和建设,主动适应黄石市综合运输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强化各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交通资源,提高综合运输通道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
三、功能定位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定义:县道是具有全县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省道的县际间的公路体系。
县道是农村公路的主骨架,在全社会公路网中起到“上承国、省道公路,下联乡、村道公路”的作用。县道是对国、省道公路的完善和补充,部分县道实现县际间、县城至重要乡(镇)、沿江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机场、省级经济开发区、高速公路互通、省级旅游景区等的快速连接,具有干线功能;实现县城与乡(镇)、相邻乡(镇)之间的联系,承担县级市区域内主要的客货运输,具有集散功能。
四、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总体要求,以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提升“三个服务”能力和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为方向,以国家公路网规划、省道网规划为指导,按照“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衔接顺畅、规模适度”的县道网。
(二)规划原则
1、与上层次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县道网规划必须服从于国家公路网规划、省道网规划;同时,县道网布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等,并与之相衔接。
2、路网布局平衡性原则:路网规划和密度要充分考虑我市各行政区经济水平、区域面积、社会发展、交通区位等方面,以便利于今后的实施及养护管理。
3、路网结点覆盖规划区域内所有的县城、乡(镇)、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沿河沿江主要港口码头、交通枢纽、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重点旅游区等。
4、结点连接唯一性原则:两个规划结点之间保留一条线路作为规划县道。
5、加强乡(镇)与相邻(省、市、县)的县级及以上结点连接的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县乡道公路的需求,以及县乡道公路网所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施安排亦要充分考虑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可能性,近远期发展相结合,循序渐进。
7、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合理规划方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减少对可利用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
(三)规划目标
1、规划期限、规划范围
黄石市县道网规划的期限为2016-2030年。规划期限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16-2020年)、中期(2021-2025年)和远期(2026-2030年)。
本次规划范围为黄石市市域,包括黄石城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冶市、阳新县。
2、规划目标
至规划期末,在规划范围内形成覆盖所有的县城、乡镇、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省级以上的开发区和港口码头、交通枢纽、重点旅游景区以及重点街道和行政村等结点,连接周边、密度适中、布局合理、与国省干线公路网配合紧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并适度超前的黄石市县道网。
五、黄石市公路网规划及县乡道公路网存在的不足
(一)黄石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
根据《黄石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纲要》,黄石市交通运输定位为:①鄂赣皖省际交通枢纽城市和湖北交通门户②辐射鄂赣皖、对接沪宁汉渝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③国家级生态交通先行示范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以大广、武九、黄咸、杭瑞、麻阳等公铁水大通道为骨架,以大型枢纽为支点,优化布局综合运输网络,强化运输能力和运输服务双提升,构建公铁水无缝连接、客运舒适化、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服务高效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运输体系,把黄石打造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鄂东交通门户、长江中游多式联运示范港和国际级生态交通示范区。
黄石市将形成“三纵三横二联二环”的高速公路网和“六纵六横三环”的国省道干线公路网。
高速公路网:“三纵”为大广高速黄石段和武汉至南昌高速公路黄石段,麻阳高速公路武穴长江大桥及连接线;“三横”为沪渝高速、黄咸高速和棋盘洲长江大桥及连接线、杭瑞高速;“二联”大冶至顺丰机场高速、鄂咸高速黄石段;“两环”为一是黄石城区环(内环),包括鄂东大桥--大广高速—蕲嘉高速(棋盘洲桥)—沪渝高速—鄂东大桥组成的绕黄石主城区的内环线,全长约108公里,服务辐射主城区及大冶湖区域约600平方公里;二是黄石市域环(外环),包括鄂东大桥--大广高速—杭瑞高速—麻阳高速(武穴桥)—沪渝高速—鄂东大桥组成的环黄石市域的外环线,全长约210公里,辐射服务全市域。
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六纵”为S203黄富沿江公路、S412黄阳公路、G106铁山至龙港、S201黄石至大冶段、G316军垦至金山店+S239金山店至梅咀段、S257东风农场至毛铺。“六横”为S313黄石至新下陆+大广连接线+锦冶大道、S349棋盘洲至茅圻、S315棋盘洲至金牛、S308兴富公路+G351荻田至王英、G351枫林至木港+S356木港至咸宁、S357木港至龙港公路。“三环”形成了外中内三大环线,一是外环线由S257葛毛线—S201中大线—G316长同线黄石段—S357木龙线—G351合小线黄石段—S203黄枫线—S201中大线—S314铁贺线所组成的围绕全市的干线公路大环线;二是中环线由G316长同线黄石段—S315河金线--S203黄枫线--S201中大线—S314铁贺线所组成的围绕核心区的干线公路中环线;三是内环线由G106京广线黄石段—S349棋金线--S203黄枫线--S201中大线围绕主城区的干线公路内环线。
(二)现状县乡道网及存在的不足
1、县乡道网现状
至2015年底(规划基年),黄石市县道总里程仅为567.6公里,占黄石市公路总里程的7.88%,乡道总里程171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23.78%。其中,黄石城区县道总共123公里,大冶市216公里,阳新229公里。县道公路中一级公路11.7公里,二级公路34.3公里,三级公路167.9公里,四级及以下353.8公里。
2、存在的不足
(1)对外快速通道已基本已经形成,但是对内交通联系不畅,公路网深度、广度和通达程度不足。
根据《黄石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纲要》,黄石将形成“三纵三横二联二环”的高速公路网和“六纵六横三环”的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对外的快速通道主骨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内部县乡道路网却表现出总里程不足、通达性差的问题,断头路较多,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沿湖翻山道路以及联系景点的道路存在不足,路网广度、深度不足。
(2)县乡道网技术等级偏低,等级结构配置不合理2015年,全市高速公路比例仅为2.10%,一级公路比例为1.33%,二级公路比例为6.43%,三级公路比例为2.96%,四级及以下公路比例高达87.20%。四级及以下公路所占的份额过大,而高等级公路所占比例严重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干线公路作为运输主通道快速、高效、便捷的通道作用。
黄石市县道网现状构成中,一级公路仅有11.7公里,占县道总里程的2.06%;二级公路也仅为34.3公里,占县道总里程的6.04%;三级公路167.9公里,占县道总里程的29.57%;四级及以下公路353.8公里,所占比例则高达62.34%。黄石市县道网中大部分为等级较低的三、四级公路,县道网技术等级结构也不合理。
(3)现状县乡道网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以及旅游交通出行需求随着黄石市城镇化规模逐步扩大,各旅游景点的进一步开发建设,交通出行需求将逐年增长。县乡道公路作为国省公路网的重要补充,直接服务于农村地区交通出行,起着连接乡镇与县城、乡镇与乡镇,联系主要的旅游景点的重要功能,现状的黄石市县乡道网里程少、技术等级低,难以满足未来交通出行需求。
六、布局方案
(一)规划思路
以规划目标为导向,按照“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进行方案布局。具体方法是:
1、优化调整既有县道
本次规划对既有县道的优化调整包括保留既有县道、对既有县道进行局部优化调整两部分内容。
2、补充新增路线
补充新增路线时重点考虑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通达深度、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行效率、增强通道能力等因素;同时,充分利用既有乡、村公路,尽量减少新增道路规模;此外,加强与相邻周边地区道路的衔接。
3、把握合理规模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通实际需求,以及县道的功能定位和规划目标,采用多种方式探讨县道的合理规模。
4、合理安排建设方案
充分考虑实际需求与资金可能,远近结合,合理安排县道各阶段建设计划,近期建设安排与“十三五”规划做好衔接。
(二)县道网布局方案
至2030年,黄石市县道网总里程将达到1685公里。
1、黄石城区县道网布局
至规划期末2030年,黄石市城区将形成“六纵四横十三联一环”的县道网布局,总规模为277.3公里,包括保留原有县道94.1公里、规划新增县道183.2公里。其中,纵线里程约71.6公里,横线里程约58.1公里,联络线约82.1公里,环线65.5公里。
2、大冶市县道网布局
至规划期末2030年,大冶市将形成“五纵五横二十二联一环”的县道网布局,总规模为540.9公里,包括保留原有县道170.6公里、规划新增县道370.3公里。其中,“五纵”约70.1公里,“五横”约114.4公里,“二十三联”约251.2公里,“一环”105.2公里。
3、阳新县县道网布局
至规划期末2030年,阳新县将形成“三纵六横二射二十联一环”的县道网布局,总规模为867.1公里,包括保留原有县道180.6公里、规划新增县道686.5公里。其中,“三纵”约105.7公里,“六横”约196.6公里,“二射”约49公里,“二十联”约280.1公里,一环235.6公里。
七、布局效果
至2030年,黄石市县道网总里程将达到1685公里,将形成连接周边、密度适中、布局合理、与国省干线公路网配合紧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并适度超前的黄石市县道网。
(一)加强黄石市与江西省的联系,便捷联系黄石市区与各县(市、区)之间相互连通。
连接省际的县道(黄石市和江西省)共4条(X225新屋下-肇陈、X227洋港-八门、X221枫林-竹畈、X212富池-上巢),69.1公里;连接市际的县道:连接黄石和鄂州,3条(X104陈贵镇-长岭、X302黄石(铁山)-鄂州(东沟)、X003铁张线),50.3公里,连接黄石和咸宁,4条(X219王英-通山梅田、X220隧洞-通山毛杨、X129夏仙村-水碓村、X127金牛镇-双溪桥镇),53.1公里;沟通黄石内部区县的县道,7条,184.5公里;沟通各乡镇的县道31条,保证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条县道与周边乡镇相连;连接各区县的县道6条。
(二)县乡道公路通达《黄石市旅游交通规划》所列主要的旅游景点,县道公路中有20条县道整体或部分作为旅游公路。
1、X018,起于太子镇,止于筠岭村。黄石城区境内里程约22.4km,规划为三级公路,为太子镇李家海至陶港镇王城村、环父子山旅游公路部分。
2、X306,起于黄颡口,止于太子镇,X306为太子镇舒龙村经凤凰山至张家村环父子山旅游公路一部分。
3、X016,起于谈家山下,与武黄城际铁路大冶北站公路相接。X016与X015、X014共同构成园博园大道。
4、X014,起点与发展大道相接,止于中庄,X014与X015、X016共同构成园博园大道。
5、X015,起点与大冶城区主干道相接,止于下周村。路线长约15km,规划为一级公路。X015与X016、X014共同构成园博园大道。
6、X010,起于王叶村,与县道刘韦线相接,止于汪仁镇,X010与X015共同构成施家脑至刘铺旅游公路。
7、X118,起于南畈村与S315相接,止于小泉村,该线是大王山风景区对外出行通道,大泉沟旅游公路一部分。
8、X112,起于下余村,止于傅家湾,该线是串联大箕铺镇各风景区的旅游公路通道。
9、X214,起于枫林,止于兴国X214为宝塔湖至五里湖旅游公路和罗汉地至白果地旅游公路。
10、X306,又称“黄太线”,起于黄颡口镇,止于太子镇,X306为太子镇舒龙村经凤凰山至张家村旅游公路。
11、X305,起于大王镇龙武,止于三溪镇,X305与X210一起构成月星至三溪镇旅游公路,该旅游公路联系阳新七峰山、大冶黄坪山、开发区父子山旅游通道。
12、X213,起于富池,止于排市,是富水河北岸旅游公路。
13、X219,起于王英,止于梅田,是王英至隧洞村旅游公路,环王英仙岛湖旅游公路。
14、X220,起于隧洞,止于毛杨,是隧洞村至法隆村旅游公路,环王英仙岛湖旅游公路。
15、X218,起于附坝,止于法隆,是南山湾至法隆村旅游公路,环王英仙岛湖旅游公路。
16、X224,起于石角山,止于东源,是王平将军纪念园至S356旅游公路。
17、X204,起于大雅山,止于孟铺,是太子镇新屋下至花果树村旅游公路。
18、X217,起于月台,止于下郑,X217为下郑至G316月台旅游公路。
19、X210,起于浮屠街,止于花犹树,X210与X305一起构成月星至三溪镇旅游公路。
20、X211,起于白沙,止于宏卿,X211是宏卿村至兴祖旅游公路。
(三)沿江、沿湖公路。
沿江公路有2条(X304西塞-洲头湾、X212富池-上巢)列入了县道,共61.8公里;沿大冶湖有4条县道(X010王叶-汪仁、X015下湖州-下周村、X014林家庄-中庄、X019大冶湖环线),共111.6公里;沿网湖共有县道4条(X213富池-排市、X214兴国镇-枫林、X215兴国镇-洛元(排市镇)、X216浮屠镇-石坑),133.8公里;沿保安湖共有县道2条(X102红峰-黄金湖、X104陈贵镇-长岭),48.9公里;沿王英水库共有县道4条(X217下郑-月台、X218法隆-附坝、X219王英-通山梅田、X220隧洞-通山毛杨),82.2公里;沿富河的县道有一条,X213富池-排市,长58.3公里。其中沿湖的县乡道全部或部分列入了《黄石市旅游交通规划》。
(四)山脉公路。
沟通黄坪山、七峰山的县道:共有4条县道(X210浮屠街-花犹树、X211白沙-宏卿、X305大王龙武-金海太子互通、X307殷祖镇-白沙镇)。沟通父子山的县道:共有3条县道(X018刘太线、X204大雅山-孟铺、X306黄颡口镇-太子镇),32.9公里。沟通山脉的县道全部或部分列入了《黄石市旅游交通规划》。
(五)连接了黄石市所有的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开发区和港口码头。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县道公路集疏运体系,将有力的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连接高速公路出入口、铁路站点的县道:X009是大广高速下路互通连接线,X212是麻阳高速富池连接线,X016、X017、X119连接武黄城际铁路大冶北站。连接港口码头开发区的县道:X003连接碧石渡镇和黄石港区,X304连接黄石新港,X202连接金海开发区。
(六)县道100%通达各个乡镇,连接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除连接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开发区、港口码头以及连接旅游景区、铁路站点的重点县道,其余一般县道100%通达各个乡镇,连接重要的农产品基地,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交通出行需求。
八、实施意见
(一)实施序列
1、近期(2016--2020年)
近期阶段,黄石市县道公路建设里程197km。其中一级公路70km、二级公路98km、三级公路29km。近期实施的重点有翻越太子山的X018刘太线(22.4km)、X306黄太线(共14.9km),沿大冶湖的X015(15公里)。
2、中期(2021--2025年)
中期阶段,黄石市县道公路建设里程490km。其中一级公路31km,二级公路293km,三级公路166km。中期实施的重点有沿江的X212富池至上巢公路(9.8km),沿网湖的X214、X216(共31.5km),沿王英水库的X218、X219、X220(共76.5km)。
3、远期(2026--2030年)
远期阶段,黄石市县道公路建设里程815km。其中二级公路438km,三级公路377km。远期建设的重点有沿网湖的X213、X215(共82.5公里),翻越黄坪山的X210、X211、X305(共95.9公里)。
(二)资金匡算和用地需求
规划期内黄石市县道建设总投资约1529775万元,用地需求约42425亩。其中,一级公路投资约297900万元,用地需求约5702亩;二级公路投资约956878万元,用地需求约25161亩;三级公路投资约265667万元,用地需求约10915亩;四级公路投资约9330万元,用地需求约646亩。
按照实施序列安排,2016-2020年建设投资337066万元,用地需求6954亩;2021-2025年建设投资493934万元,用地需求10813亩;2026-2030年建设投资698775万元,用地需求24658亩。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对接,严格规划执行,以规划为指导促进县道网发展。
一是要加强与上位规划的对接,密切跟踪《国家公路网规划》、《湖北省省道网规划》、《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湖北省省道网线位规划》有关动态,及时做好衔接工作。二是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与约束力,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推动县道网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应根据黄石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建设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对规划进行修编。
(二)统筹建设安排,加大政策倾斜,保障县道网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是建立县道网建设项目库,针对不同线路特点合理选用建设标准,同时对县道管养站进行统筹布局和建设。二是保证县道网建设用地,将县道网规划项目用地纳入到各级土地利用长期规划之中。三是加强与农村公路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为县道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三)依托部省政策,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扩大县道建设资金来源
一是大力争取国家对县道网建设的投资倾斜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中央发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等国家投资渠道。二是提高省级政府的资金投入,用足用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充分利用省交通运输厅对贫困地区的交通扶贫政策,着力整合资源合力共建,建立并坚持“部省定补、地方配套、多方筹资”原则,建立政府投资为主、乡镇配套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整合资源机制。
(四)建立协调机制,创新管养体制,提高县道网的建设和运营质量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交通部门与有关部门(如国土、环保等)之间以及黄石市与周边相邻地区交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以促进县道网的有效对接和顺利实施。二是创新建设体制和管养体制,全面提升县道网的建设管理水平和运营质量。
黄石市城区乡道网规划(2016-2030 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标省有关文件精神及要求,更好地与国省道网规划相衔接,完善黄石城区公路网布局,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乡道网规划编制工作。
一、规划背景
2014 年 3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8 年 1 月 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提出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意见要求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
近年来,《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 年)》和《湖北省省道网规划(2011-2030 年)》分别获得了批复。随着国家公路网及我省省道网布局的重大调整,各市州的县道网布局也因此发生了较大变化,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县乡道网规划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鄂交综〔2013〕124 号),要求各市州在国省道网规划框架下,重新审视乡道的功能定位、规模结构、路网布局,对乡道规划做相应调整。
二、规划的必要性
(一)乡道网规划是适应《国家公路网规划》、《湖北省省道网规划》和《黄石市县道网规划》在黄石市城区境内布局变化的需要。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湖北省省道网规划》和《黄石市县道网规划》,到 2030 年,湖北省普通省道网约 1.9 万公里,普通国道网总里程约为 9380 公里;黄石市县道网总里程约为 1685 公里。
湖北境内国家公路网和省道公路网以及黄石市县道网的布局优化和规模增加,将对黄石市区乡道网格局产生深刻影响。部分乡道纳入国省道、县道体系后将导致原有的乡道网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对乡道网的规模和布局进行研究、调整和优化, 以形成层次合理、功能完备的乡道公路网。
(二)乡道网规划是适应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一是经济总体水平不断提升。2016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05.5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7.2%。人均 GDP53033 元,增长 6.0%。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4290 元,增长 4.7%。黄石市未来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通过优化乡道网布局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旺盛运输需求。
二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16 年末,黄石市常住人口 246.5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52.61 万人, 城镇化率 61.9%。作为黄石市城镇体系重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道网的通达能力和服务水平也需要满足黄石市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三是交通需求规模不断增长。据预测,到 2030 年,黄石市公路客货运量将分别达到 9989 万人和 16535 万吨。作为公路网组成部分的乡道网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来满足公路运输需求。
(三)乡道网规划是响应“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黄石乡村振兴的需要。
2014 年 3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018 年 1 月 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意见要求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
乡道网规划是落实“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黄石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黄石市乡村振兴的需要。
三、功能定位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定义: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内部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及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乡道的功能:连接主要的乡镇、行政村、街道和贸易市场等, 主要服务于乡镇内部,直接服务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完成点与点之间的交通运输,发挥集散和连接的作用, 是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实现各种交通运输的重要保障。
四、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次乡道网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总要求,以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提升“三个服务”能力和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为方向, 以国家公路网规划、湖北省省道网规划为指导,按照“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衔接顺畅、规模适度”的乡道网。
(二)规划原则
1、与上层次路网相协调的原则:乡道网规划必须服从于国家公路网规划、湖北省省道网规划;同时,乡道网布局要综合考虑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等,并与之相衔接。
2、路网布局平衡性原则:路网布局和密度要充分考虑黄石市城区各行政区经济水平、区域面积、社会发展、交通区位等方面,以便利于今后的实施及养护管理。
3、路网覆盖率相对应的原则:乡道网结点应覆盖规划区域内所有的县级行政中心、乡(镇)、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沿河沿江主要港口码头、交通枢纽、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重点旅游区等。
4、路网合理衔接的原则:要注重与国省道及农村公路的功能差异和网络衔接,同时注重与相邻市(州)、县(市)路网的衔接。
5、循序渐进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县乡道公路的需求,以及乡道公路网所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安排要充分考虑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可能性,近远期发展相结合,循序渐进。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合理规划方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减少对可利用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同时,要结合本轮乡道网规划提出的 2030 年远景发展目标,区分清楚近期纳入的乡道和远期建设达标后纳入的乡道。
(三)规划目标
1、规划期限、规划范围
黄石市城区乡道网规划的期限为 2016-2030 年。规划期限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16-2020 年)、中期(2021-2025 年)和远期(2026-2030 年)。
本次规划范围为黄石市城区,辖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2、规划目标
至规划期末,在规划范围内形成覆盖重点街道和行政村等结点,连接周边、密度适中、布局合理、与国省干线公路网配合紧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并适度超前的黄石市城区乡道网。规划乡道实现技术等级基本达到四级及以上。
五、黄石市公路网规划及县乡道公路网存在的不足
(一)黄石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
根据《黄石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纲要》,黄石市交通运输定位为:①鄂赣皖省际交通枢纽城市和湖北交通门户② 辐射鄂赣皖、对接沪宁汉渝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③国家级生态交通先行示范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以大广、武九、黄咸、杭瑞、麻阳等公铁水大通道为骨架,以大型枢纽为支点, 优化布局综合运输网络,强化运输能力和运输服务双提升,构建公铁水无缝连接、客运舒适化、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服务高效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运输体系,把黄石打造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鄂东交通门户、长江中游多式联运示范港和国际级生态交通示范区。黄石市将形成 “三纵三横二联二环” 的高速公路网和“六纵六横三环”的国省道干线公路网。
(二)现状县乡道网及存在的不足
1、县乡道网现状
至 2015 年底(规划基年),黄石市县道总里程仅为 567.6 公里,占黄石市公路总里程的 7.88%,乡道总里程 1713 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 23.78%。其中,黄石城区县道总共 123 公里,大冶市 216 公里,阳新 229 公里。县道公路中一级公路 11.7 公里, 二级公路 34.3 公里,三级公路 167.9 公里,四级及以下 353.8 公里。
2、存在的不足
(1)对外快速通道已基本已经形成,但是对内交通联系不畅,公路网深度、广度和通达程度不足。
根据《黄石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纲要》,黄石将形成“三纵三横二联二环”的高速公路网和“六纵六横三环”的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对外的快速通道主骨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 内部县乡道路网却表现出总里程不足、通达性差的问题,断头路较多,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沿湖翻山道路以及联系景点的道路存在不足,路网广度、深度不足。
(2)县乡道网技术等级偏低,等级结构配置不合理。
2015 年,全市高速公路比例仅为 2.10%,一级公路比例为1.33%,二级公路比例为 6.43%,三级公路比例为 2.96%,四级及以下公路比例高达 87.20%。四级及以下公路所占的份额过大, 而高等级公路所占比例严重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干线公路作为运输主通道快速、高效、便捷的通道作用。
黄石市县道网现状构成中,一级公路仅有 11.7 公里,占县道总里程的 2.06%;二级公路也仅为 34.3 公里,占县道总里程的 6.04%;三级公路 167.9 公里,占县道总里程的 29.57%;四级及以下公路 353.8 公里,所占比例则高达 62.34%。黄石市县道网中大部分为等级较低的三、四级公路,县道网技术等级结构也不合理。
(3)现状县乡道网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以及旅游交通出行需求。
随着黄石市城镇化规模逐步扩大,各旅游景点的进一步开发建设,交通出行需求将逐年增长。县乡道公路作为国省公路网的重要补充,直接服务于农村地区交通出行,起着连接乡镇与县城、乡镇与乡镇,联系主要的旅游景点的重要功能,现状的黄石市县乡道网里程少、技术等级低,难以满足未来交通出行需求。
六 、布局方案
(一)规划思路
以规划目标为导向,按照“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进行方案布局。具体方法是:
1、优化调整既有乡道本次规划对既有乡道的优化调整包括保留既有乡道、对既有乡道进行局部优化调整两部分内容。
2、补充新增路线
补充新增路线时重点考虑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通达深度、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行效率、增强通道能力等因素;同时,充分利用既有乡、村公路,尽量减少新增道路规模;此外,加强与相邻周边地区道路的衔接。
3、把握合理规模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通实际需求,以及乡道的功能定位和规划目标,采用多种方式探讨乡道的合理规模。
(二)乡道网布局方案
至规划期末 2030 年,黄石市城区规划乡道里程约 130.9 公里。
七、布局效果
至 2030 年,黄石市城区乡道网总里程将达到 130.9 公里, 将形成连接周边、密度适中、布局合理、与国省干线公路网配合紧密,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并适度超前的黄石市城区乡道网。
(一)便捷联系黄石市中心城区与各主要的街道、行政村, 各街道和行政村之间能互通互联。
(二)100%覆盖重点街道和行政村等结点,与周边县市的县乡道公路网有效衔接。
(三)乡道与旅游公路的关系,黄石市城区乡道有 3 条全部或部分路段为旅游公路。
1、Y096,中庄-邱家嘴,长 2.9 公里,Y096 是《黄石市旅游交通发展规划(2017-2025)》规划的石家屋至邹家旦旅游公路的一部分。
2、Y159,长林-龙武,长 4.8 公里,Y159 是大王镇李长林旅游公路。
3、Y099,官塘-唐埠,长 6.6 公里,Y099 其中一部分是蟹子村旅游公路。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对接,严格规划执行,以规划为指导促进乡道网发展
一是要加强与上位规划的对接,密切跟踪《国家公路网规划》、《湖北省省道网规划》和《湖北省省道网线位规划》有关动态,及时做好衔接工作。二是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与约束力,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推动乡道网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 也应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建设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对规划进行修编。
(二)统筹建设安排,加大政策倾斜,保障乡道网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是建立乡道网建设项目库,针对不同线路特点合理选用建设标准,同时对乡道管养站进行统筹布局和建设。二是保证乡道网建设用地,将乡道网规划项目用地纳入到各级土地利用长期规划之中。三是加强与农村公路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为乡道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依托部省政策,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扩大乡道建设资金来源
一是大力争取国家对乡道网建设的投资倾斜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中央发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等国家投资渠道。二是提高省级政府的资金投入,用足用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充分利用省交通运输厅对贫困地区的交通扶贫政策,着力整合资源合力共建,建立并坚持“部省定补、地方配套、多方筹资”原则,建立政府投资为主、乡镇配套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整合资源机制。
(四)建立协调机制,创新管养体制,提高乡道网的建设和运营质量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交通部门与有关部门(如国土、环保等)之间以及阳新县与周边相邻县市交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以促进乡道网的有效对接和顺利实施。二是创新建设体制和管养体制,全面提升乡道网的建设管理水平和运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