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单位 | 发布日期 | 2013-09-24 03:24:00 | |
---|---|---|---|
解读类型 | 解读方式 |
由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于22日至29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鉴于多次被证明失效的“减负”指令,此次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是否切入要害,能否有效执行?记者连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部分规定进行点评。
“阳光入学”:切断择校利益链
规定一: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
储朝晖:如果不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就不能遏止择校问题。解决择校问题,关键是要切断政府部门和学校间的利益链,改变行政力量过度干预教育的现状,形成可以实现均衡的机制。
均衡编班:光靠监督难以落实
规定二: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接受各方监督。
储朝晖:分班的问题难以落实,同样是因为现存教育制度下,均衡编班难以操作,光靠监督是不能落实的。
“零起点”教学:义务教育学校无权选择学生
规定三: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储朝晖:目前的“幼升小”和“小升初”考试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和教育公平。“零起点”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但这条措施还不够,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不应当依据家境、学生资质选择学生。
不留书面作业:教师应掌握最终话语权
规定四:不留作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
储朝晖:只有直接与学生交往的教师才真正了解学生具体状况,布置多少作业,什么形式的作业,教师应掌握最终话语权。“不留作业”属于政府行政强制干预教学的指令,它违背教育的专业规则,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
一至三年级不考试:建立多元评价更重要
规定五: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
储朝晖:只要高年级还存在考试,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不考试是没有意义的。提出不考试的初衷是好的,因为我们目前评价学生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考试分数。但实际上每个孩子的遗传基因和才华各式各样,应该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有负担。
一科一辅:应尊重教师推荐
规定七:一科一辅。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储朝晖:教师推荐教辅是符合教育专业性规则的。如果遏制教师推荐教科书,教辅书会形成市场垄断,在缺少竞争的情况下,教辅书可能质量越来越差,但学生又不得不买。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允许学校和教师推荐,由第三方进行审核监督。
课外补习:教育体制不改补习就不会减少
规定八: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储朝晖:补习的问题由来已久。如果教育体制不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不改,补习就很难减少。所以关键还是要加速推进高考改革。
体育锻炼:让学生自由选择课余内容
规定九:每天锻炼1小时。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储朝晖:每天锻炼1小时只是个形式,提倡体育运动不能用行政指令去强制,而是要给学生自由的课余时间和自由的内容选择。
强化督查:让专业组织开出减负良方
规定十: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
记者:减负为何喊了多年仍收效不大?是不是监督力度不够?
储朝晖:问题不在于监督,而在于现有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不科学。减负的出路在于让专业的组织成长起来,让学校内部的科研组织和学术委员会发挥作用,给他们权力和空间,他们有权有责,来促进政策的落实。现在让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在自己不专业的领域发挥作用,效果就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