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两会聚焦

如何让“养老”变“享老”?

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25-02-10

分享:

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我市将继续办好市级十件民生实事。其中,强化“一老一小”关爱备受关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

如何让“养老”变成“享老”?两会期间,多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养老服务,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圆桌会

现象

有的社区服务好 有的还存在短板

志愿者陪老人聊天

志愿者和老人一起做手工

最近,开发区·铁山区铁山街道建设路社区“银龄”志愿者于文英收到一封特殊的感谢信。

写这封感谢信的是77岁的老人王惠生。在信中,老人讲述了自己不久前患急性阑尾炎,因子女不在身边,得到于文英细心照顾的经历。老人在信中说:“于文英把党的温暖、社区的关怀、自己的一颗爱心,送给了老人们。老人们都说:生活在这样的社区,幸福满满,快乐多多,无忧无虑。”

于文英所在的建设路社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亮点频出,多次受到居民的认可和点赞。

近年来,建设路社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组建以党员志愿者为核心的“红管家”志愿服务联盟,根据志愿者不同的特长,编入不同的队伍,针对社区居民和老人们的不同需求,常态化开展“小事我帮您”活动,解决了不少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下陆区南湖社区,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在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南湖社区党委副书记王珍介绍,南湖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0余人。平日里,社区工作人员会不定期上门走访关爱社区老人。对独居老人和失独老人,社区则委托下沉党员、物业人员与他们结对帮扶,定期慰问。

“我们社区目前还没有助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等,就连医疗服务站也与社区有一段距离。社区组织老人们开展活动都只能找小区的红色驿站或开放的广场。”王珍说,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在医养服务有效衔接方面还存在短板。

声音

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有更多期盼

近年来,黄石的养老服务不断升级,幸福食堂、居家养老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娱乐中心等设施齐全。老年人每天能够和老年朋友一起锻炼身体、参加文体活动,生活有了幸福味。

但同时,不少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仍有更多期盼。

“我接触的老年人现在还有出去听课领鸡蛋、面条的,我觉得应该增加老年人安全意识培训,增强他们的防诈骗意识,拿点退休金不容易,希望他们能够捂住钱袋子,能够幸福地度过晚年。”市民朱原红期盼能够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真正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出发,增强服务多样性。

“年轻人要上班,就注定没有太多时间照顾老人,特别是对那种躺在病床上不能出门的老年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社区能够帮家庭分担一些。”朱原红说。

市民曹腊梅很关注2025黄石两会,特别是养老服务相关内容。她建议政府部门考虑将老年大学和老年体育协会合并,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将重点放在各地区老年大学和老年体育协会的建设与发展上;通过整合两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学习与健身活动;同时,明确其非营利性质,确保服务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而非追求经济利益。”

回应

打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黄石样板

近年来,黄石市将养老服务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和城市建设规划,构建“市级统筹+县级枢纽+乡镇辐射+村居补充”的设施体系,实现各项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鄂东医养集团,推进医养融合改革,全市医养结合服务指导率达到71.39%。

在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实施养老服务设施补齐工程和城企联动试点,我市累计建成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2个,养老服务综合体29个,幸福食堂100个,提升改造农村互助照料中心216个,增加护理型床位3000张。

联合教育部门确定30所农村闲置学校,支持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计划,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养老数据网络的精准对接和实时汇聚,推进省级养老服务平台在西塞山区成功试点和全市6个县(市、区)的全部扩面。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高标准完成乡(镇、街道)综合体、农村互助照料中心、老年助餐服务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任务,力争2025年底实现6个县(市、区)养老服务平台搭建全市一张网;实现社会化服务“六助一护”线上点单,有效解决黄石老人出行办事等生活难题。

重点针对我市60周岁及以上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适当扩展到高龄、孤寡、独居、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优抚对象、留守、空巢、残疾等特殊困难或享受优待的老年人群体,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加大“六助一护”上门助老照料力度,满足群众家门口的养老需求。

建议

推动智慧养老服务快速落地

市人大代表曹奇是大冶东风路街道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我认为智慧养老服务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如老年人服务中心,分散式则通过社区民警、医生和志愿者等建立SOS数据传呼机,实时关注老年人动态,确保随时有人响应其需求。”曹奇说,在东风路街道,智慧养老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建立幸福食堂,解决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此外,街道还建立了“数公基”(即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全省试点,正在积极探索智慧养老的新模式。

市人大代表马倩认为,社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法律制度保障;相关部门应提供业务引导和专项资金投入,并加强监管;要引进市场化运营企业,开发智能家居设备,建立智能化服务平台和线上医疗保健平台;要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参与服务拓展,建立智能化评估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要通过智能化服务平台加强思想文化引领,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对于便捷、安全生活的需求,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品质。”马倩说。

市政协委员王芳特别关注“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王芳提交提案建议,除推进政策服务和医疗服务进社区外,还应该推进养老机构进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大力培育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增强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功能。

市政协委员段丹则建议,应大力推广智慧养老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叠加宣传推广智慧养老服务、开展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完善服务标准等措施,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快速落地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