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丛亮在餐饮店前台接听消费者的订餐电话
石丛亮(中)和他的建筑队员工(受访者提供)
天刚麻麻亮,石丛亮就起床了。他顶着早春的寒风,三步并作两步,赶到了餐饮店。
因为客人预约的生日宴定在当天中午。他必须早起,开车到阳新县城的农贸市场,购买新鲜的食材。
此时,县城的农贸市场灯火通明。石丛亮带着店里的厨师,穿梭在菜摊前挑菜问价、付款买菜。
“从食材到菜品再到服务,如果稍有闪失,就会砸了餐饮店的牌子。”21日上午,回想起早上情景,石丛亮感叹“创业真的不容易”!
从“当小工”到“做大工”
“亮,变样了,退伍回家了。” 2009年12月31日,阳新白沙镇土库村药铺组石丛亮家里喜气洋洋,一位乡亲对他说。
接待完左邻右舍,石丛亮望着容颜苍老的父母,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两年前,石丛亮怀揣梦想,奔赴军营。在部队,他干过炊事员,当过炮手。
回来没几天,石丛亮就坐不住了。手里只有不多的退伍费,做大事还不现实,只能先做点小事。
当兵前,石丛亮有过当厨师的经历。在部队服役期间,他的烹饪技艺有了很大提升。
过完年,他在白沙老街开起了早餐店。但是,早餐店生意并不好,坚持了几个月后,他关闭了早餐店。
“第一次创业,算是失败了。”石丛亮回想起当初的经历,心里有说不出的无奈和伤感。
父母是普通农民,家里也没什么收入。到了养家糊口的年龄,石丛亮顿感压力越来越大。
2010年5月,他与新婚的妻子一起带着行李,跟着一帮手艺人,乘车去了武汉,到工地做小工。
建筑行业,“小工”俗称“搬砖的”。石丛亮有的是力气,只要能挣到钱,对做小工一点也不嫌弃。
“光有力气还不行,还要讲究技巧。”一个随州的老泥匠偷偷告诉他“怎么搬砖又快又好”。
“搬砖”就是通过升降机把砖块运输到相关楼层,再从升降机的车斗上把砖块送到砌墙的泥匠(也称:大工)顺手可端的架子上。
一遍不行二遍,二遍不行就三遍……石丛亮实践着、摸索着,反复实践,又反复摸索……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石丛亮终于练成了搬砖的绝活。一车砖头,一般三个人需要搬一天,而石丛亮一个人搬三车砖头。
“大工”是师傅级,俗称“做墙的”。那时,小工一天能挣80元钱,大工一天却能挣180元钱。
工地里的“工头”看他做事像模像样的,就有意提拔他“做大工”。“有好事了。”那一晚,石丛亮偷偷告诉妻子。
“做墙”,是把砖头砌到墙上。线要直、墙要正、码得稳,也是一个技术活。妻子邢细娟帮他端砖头、校墙体。
“那时,简直是在拼命。”回忆起跟丈夫一起搬砖的日子,邢细娟眼里闪耀着泪花。
从早上6时到晚上11时,在工地吃喝、住工棚是常事。他们用开水瓶煮过粥、吃过整箱整箱的方便面……
从“小老板”到“乡创客”
岁月如梭,一晃便是9个春秋。在这悠长的时光隧道里,石丛亮一路走来,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2019年,石丛亮开始组建自己的建筑队伍,接手建筑行业的分包工程。
乡村建筑队承包工程要挂靠有资质的正规公司。公司就会收取一定的风险金或者预定金,石丛亮的建筑队不用缴纳这些,因为这些公司相信他的人品。
从江西干到武汉,又从武汉干到江西。2020年,江西景德镇一工地有9栋楼房,需要先建4栋样板房。
开发商急着打电话问石丛亮:“能不能组织人马赶工?”“可以试一试。”石丛亮接下了这个任务。
2020年3月8日,他们在白沙镇政府的帮助下,建筑队30多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景德镇。
“还是老乡们靠得住啊!”看到他们进场的那一刻,那位开发商久久地握着石丛亮的双手。
4栋样品房如期交付。石丛亮“为人非常好、队伍管得好、工程做得好”的“三好”名声在他的社交圈里响起来了。
“雷厉风行、诚实守信、永不服输是军人的本色。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嘛。”石丛亮向工程质检员幽了一默。
良好的行业口碑,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几年间,石丛亮和他的队伍“做工程”几乎都没有停歇过。
“回家、回家,那里有你的父老乡亲……”2023年冬天的建筑工地,寒风飕飕。简易的工棚里,石丛亮的心底又回响起“回家回家”的声音。
“那就回去,回去做点事。”妻子对他说。
“对!还有一点手艺,回去做餐饮。”石丛亮和妻子一拍即合。
106国道阳新梁兴大道白沙镇区段,有一处荒废的洗脚城引起了石丛亮的注意。
他找到户主,打开房门一看:里面的装修还有几成新。如果稍微再装修一下,就是一家很好的餐饮店了。
2023年春节刚过,石丛亮投入80多万元,对闲置的房子进行装修,取名“回味堂”。
“‘回味堂’寓意为‘创业回归家乡、菜品回味无穷,宾至如归客人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石丛亮解释道。
从县城聘请3名做湘菜的厨师,在周边招聘了5名服务员。2023年5月31日,石丛亮的餐饮店开业了。
外地来白沙镇做工程的、106国道跑大货车的、到七峰山生态旅游区旅游的、到阳新仙岛湖风景区路过的……他们喜欢在石丛亮的餐饮店就餐。
旅游旺季、逢年过节、农村红白喜事,石丛亮的餐饮店创新菜品、品质取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从“做餐饮”到“做人品”
把人品做好了,事也就成了。石丛亮是退伍军人,又是出了名的“好说话的人”。
菜品如人品,做菜如做人。石丛亮的餐饮店,烹制不同类型的鲜鸡汤,推出“跳水鱼”的家常做法,引进金丝饼等湘菜菜品……
面对餐饮市场的不断壮大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石丛亮的餐饮店开始走进乡村抢占“流动酒席”市场。去年11月,石丛亮又租赁隔壁房子的二楼,办起了宴会厅,以满足消费者办酒席等方面的需求。
在员工眼里,石丛亮是个“贵人”。今年40多岁的白沙镇土库村村民石彩虹,原来在县里的鞋厂务工,爱人在外务工,两个孩子在读中学。
为了照顾读书的孩子,石彩虹不得不回老家照顾孩子。去年2月,她应聘到石丛亮的餐饮店,当上了一名服务员。
现在,她每月有2600元工资,出门走几分钟,就可以到上班的地方,早晚还可以照顾家人。“石老板把我们当家人看待。”她说,逢年过节,还发放福利。
今年50岁的白沙镇上潘村村民董菊花。曾在黄石、大冶市区务工,因为要找地方住宿,工作起来很不方便。
为照顾家中的父母双亲,她只得返家找事做。2月14日,她应聘到石丛亮的餐饮店做服务员,每天骑着摩托车上班就行了。
“家门口就业不用租房,而且在餐饮店做事不用带伙食,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董菊花说,上班第一天,她还收到老板发的红包。
餐饮店的主厨夏赞成,是湖南益阳人,会做一手湘味菜。此前,夏赞成在北京、广州、珠海做过厨师。
2016年夏赞成同妻子一起在阳新县城买了房子,后又把老家父母也接到阳新,成了新阳新人。
现在,他应聘到石丛亮餐饮店,当上了主厨。夏赞成说:“工资就不说了,关键是不再东奔西跑了。距离家里近,家里有个什么事,车上打个盹就到家了。”
石丛亮返乡自主创业,不光带动了农民就近就业,还利用餐饮服务这个平台,收购农副产品,既解决自己的食品供应问题,还帮助农民销售了农产品。
在乡亲们眼中,石丛亮是个能人,热心公益事业,帮助左邻右舍。在美食消费者眼里,石丛亮是个好人,遇见有什么困难,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在同行眼里,石丛亮是个高人,有个什么好菜品,总是跟大家切磋研讨。
采访手记
石丛亮,一位普通的退伍军人,用行动诠释了“脱下军装,我还是一个兵”的深刻内涵。从开早餐店的初次尝试,到工地搬砖磨炼,再到组建建筑队伍、开办餐馆,他的创业之路满是艰辛,却从未言弃。
他身上有着军人雷厉风行、诚实守信、永不服输的特质,凭借这些,赢得业界认可,收获良好口碑。他返乡创业,不仅实现个人价值,还带动农民就业,助力农产品销售,热心公益,帮助邻里。
石丛亮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坚韧不拔之姿,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