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奋斗青春

省级非遗缠花人霍丽娜—— 缠呀缠,绕呀绕,绕出“中式浪漫”

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25-03-04

分享:

               

霍丽娜在缠花


“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一根铜丝、一片纸板、数根丝绒线,在指尖缠呀缠,绕呀绕,就绕成了一朵花、一只蝶、一条鱼、一幅画……它们落在瓶中,簪在发间,挂于墙上,永不褪色,生机勃勃。

3月1日,在下陆区团结社区莳悦手作坊内,0.4毫米的铜丝在霍丽娜指尖翻飞起舞。这位31岁的非遗缠花人执起一缕蚕丝线,向记者展示传承千年的“铁骨纸肉丝皮”缠花技艺:铜丝为骨定乾坤,卡纸作肉塑肌理,丝线成皮现芳华。

十年间,她让典籍中的“彩树对缠花”化作可触可感的当代艺术。

从被深深吸引到专注执着

缠花,源于北宋,盛于清代,是一种利用多色丝线,在纸板和铜丝框架上缠绕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汉字等形象的传统美术技艺。其被誉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丝线入手的瞬间,仿佛与千年前的匠人产生了共鸣。”身着灰呢外套的霍丽娜低眉垂首,将丝线精准缠绕在铜丝骨架上。

霍丽娜与缠花的缘分始于2013年。当时,她还是武汉纺织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省级非遗缠花代表性传承人陈广英老师来校宣传演讲,让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这门精巧的艺术。

“牡丹花瓣的肌理、山茶枝叶的弧度,竟能通过丝线缠绕纤毫毕现。”霍丽娜回忆道,“当时看到缠花技艺做出来的花如此逼真、如此美丽,我便被深深吸引。”

2016年,霍丽娜大学毕业,选择参军入伍。四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了她的意志,但未磨灭她对缠花的热爱。

2020年从部队退役后,她决定重拾丝线,继续传承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

“缠花是一门需要静下心来去做的手艺活。”霍丽娜说,“每缠绕一根丝线,都需要专注和耐心。”在她的工作室里,五彩的丝线、各类工具摆放有序,半成品的缠花在她手中渐渐有了生命的温度。

圈圈丝线绕出“中式浪漫”

古人簪鲜花而不得长久,遂以丝绢造“像生花”。霍丽娜轻抚工作台上待完成的缠花发簪,娓娓道出技艺源流,“不同于唐代宫廷绒花的雍容华贵,缠花采用普通丝绒线,通过‘捻、缠、盘、绕’等复杂工序,将四季花卉凝固定格。”

缠花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对细节要求极高。从设计模板、剪裁纸片,到缠绕丝线,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反复练习和精心雕琢。

展柜中《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印证着匠心:立春的嫩柳配银丝雨帘,霜降的残荷缀琉璃露珠,作品附古诗词笺注。

缠花是“铁骨纸肉丝皮”的艺术,更是时间的艺术。霍丽娜轻抚缠花发簪解释,“掌心大小的作品,往往凝聚手艺人10余小时的心血。如今,表姐、表妹、卫老师和我共同守护着这门指尖艺术。”

她介绍,缠花的制作材料包括“铁骨”“纸肉”“丝皮”,分别对应铜丝、白卡纸和丝绒线或蚕丝线,这些材料共同构成了缠花的“骨架”“肌肉”和“皮肤”。

记者目睹了这种指尖艺术:铜丝勾勒出花瓣轮廓,丝线随手腕转动层层缠绕,0.3毫米的误差就会导致形变。霍丽娜展示的樱花缠花,每片指甲盖大小的花瓣需缠绕百余圈丝线。

“最难的是保持力度均匀,既要让丝线服帖,又不能压扁纸板肌理。”她手中的樱花花苞渐次绽放,蕴含着“小、巧、精、活”的中华美学范式。

让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面对机械化生产的冲击,霍丽娜选择“以守正促创新”。工作室墙上,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图稿相映成趣——青铜器饕餮纹化作胸针,楚式漆器云纹变身耳坠,梅兰竹菊四君子流转成缠花团扇。去年“非遗进商圈”活动中,这些作品与剪纸、拓印组成市集,吸引众多市民体验。

缠花是指尖绕出的“中式浪漫”。她捧出装裱精美的“喜”字缠花,红丝线在光影间流转生辉,“这类定制作品虽耗时一周,却能传递机器生产无法企及的指尖温度。”

非遗缠花不应是博物馆标本。“今年春晚首个非遗展示环节,李子柒胳膊上佩戴的就有湖北英山缠花。”这让霍丽娜看到了传统手艺的当代价值。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孩子了解和喜爱缠花技艺,霍丽娜积极投身于“非遗进校园”活动,创立“非遗+研学”模式。她先后在下陆小学、铜都小学、墨斗山小学等多所学校开设美育手工课程,免费教授孩子们制作缠花。

“我们去年策划的首届‘东方山花朝节’,以‘十二小花神’为亮点,通过缠花制作出发簪、发钗、胸针、耳饰等现代作品,让汉服爱好者与非遗缠花深度互动。”

谈起缠花入选黄石青年夜校十大人气课程的教学体验,霍丽娜的眼角漾起笑纹:“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这真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非遗传承也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大朋友、小朋友感受到缠花的魅力。”

丝线游走间,千年纹样化作现代饰品。“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造。”霍丽娜望向满墙非遗手作,“当我们用现代语言讲述古老故事,传统文化自会找到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