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奋斗青春

锈迹斑斑的齿轮转动新生 四个“手艺人”让锁链绣重塑风华

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25-04-08

分享:

3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手摇刺绣机,4个执拗的“手艺人”,正在完成一段关于锁链绣传承与创新的旅程。4月3日,循着此起彼伏、富有韵律的“吱呀”声,记者走进了位于黄石义乌商贸城附近一处不起眼的绣花厂房。在这里,李红波正全神贯注地守在一台手摇刺绣机前,双手熟练操作着,锈迹斑斑的机器在他手下吞吐着丝线,将他的热爱与坚持织进细密的针脚里。

三台“老古董”四个“手艺人”

李红波第一次看到锁链绣,是在2023年10月的一个深夜。彼时,他经营电脑绣花厂已有21年,本应对刺绣工艺了如指掌。但当手机屏幕上出现那段锁链绣的视频时,他瞬间被震撼得睡意全无。

视频里,一根绣针灵巧地穿梭,线迹如锁链般环环相扣。“那种质感就像……”他停顿片刻,手抚过刚完成的绣品,“就像能触摸到每一针的呼吸。”

锁链绣需先在布料上手工绘制图案,继而借助手摇刺绣机一针一线绣制而成。与电脑绣花相比,其效率连后者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却有着机器难以复制的鲜活生命力。“这就好比数码照片与胶片的区别。”李红波感慨道。

次日,他便马不停蹄地四处寻觅老式手摇刺绣机,寻找刺绣机的过程十分曲折。他先联系上武汉一位退休的纺织厂老师傅,又经老师傅牵线,与湖南的收藏家取得联系。大半年后,3台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手摇刺绣机,终于运抵黄石。

“找机器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找到愿意和这些‘老古董’打交道的年轻人。”李红波笑着感叹。

转机出现在去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当李红波谈及寻找绣工的事,一位在湖北理工学院任教的朋友突然拍案而起:“我有个学生,说不定比你还痴迷!”

几天后,21岁的陈家俊站在了厂房门口。这个刚毕业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看到老式手摇刺绣机的第一眼,便果断做出决定:“我要全职干这个。”

“我们干这个可能会血本无归。”李红波神情严肃地说道。

陈家俊的回应,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我就喜欢做别人眼中傻气的事。”

随后加入的,是还在湖北师范大学读大三的陈宁和彭澄。一个是环境设计专业,一个是视觉传达专业,本应在画室赶作业的他们,如今整天泡在老厂房里钻研针法。

“第一次见面,他们3个围着机器讨论到凌晨。”李红波笑着回忆,“那一刻,我就知道,找对人了。”

为“慢工出细活”正名

磨合期的艰难超出所有人想象。

“线迹总是歪的,针脚时密时疏。”陈宁展示着早期作品,那些歪歪扭扭的图案现在看来令人发笑,“最崩溃的时候,我们一天报废了七块布料。”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10月。团队决定挑战一幅雄鹰图案——鹰眼要用三种蓝色丝线叠加,羽毛需要七种针法交替。

那天,4个人轮番上阵。陈家俊负责绘制底稿,陈宁调配丝线,彭澄控制针距,李红波协调节奏。从清晨到深夜,工作室里只有绣花机“吱呀”的声响。

“最后一针收线时,彭澄的手抖得厉害。”李红波回忆,“我们屏住呼吸,看着他把线头藏进布料背面。”

作品完成的那一刻,4个大男人相拥而泣,又喜极而笑。那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在灯光映照下散发着丝绸独有的光泽,每一根羽毛都鲜活灵动。

随后,李红波团队带着这只雄鹰刺绣去北京的一场工艺博览会上参展,他们的展位前挤满了人。

“这针法太惊艳了!”一位外籍设计师对作品赞不绝口,与李红波团队深入交流了数小时,还特意留下联系方式。

更意外的机遇来自南京。一家银饰品牌提出跨界合作,希望将金属饰品与锁链绣结合。“他们的设计总监表示,希望能把他们的设计做成刺绣,与饰品配套售卖。”陈家俊难掩兴奋。

4个“手艺人”明白,他们所做的,不仅是传承一门手艺,更是在快节奏时代为“慢工出细活”正名。

截至目前,团队已创作《金秋长城》《铁梨花》等30余件作品。李红波向记者透露,团队最新计划是将黄石工业文化融入刺绣,炼钢高炉、矿山轨道、老火车头等硬朗的工业符号,正借助柔软丝线,在绣布上跨越刚柔界限,让黄石工业记忆以细腻针法鲜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