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数据要闻

黄石服务业低位运行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市统计局 时间:2014-10-23

分享:

  黄石以矿立市、因矿兴市,多年来工业经济发展“一枝独秀”,与此相反,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仍处于低位运行、徘徊不前的境地,特别是在全国、全省各地服务业发展如火如荼进行时,反观黄石服务业发展的缓进局面,这既不契合黄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不适应加快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要求。因此,黄石服务业亟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走出低迷、迎来新生。本文拟通过对黄石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服务业低位运行的原因,从而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黄石服务业发展低位运行的具体表现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化程度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纵观近十年来,黄石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服务业增速低于GDP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传统服务业发展不足,结构性矛盾突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慢于消费性服务业,城市功能亟待提升。

  (一)服务业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05-2013年黄石服务业年均增长11.13%,比全省(12.08%)平均水平低0.95个百分点。从全省17个市州近十年来的发展来看,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增速明显落后,与全省及省内主要城市的差距拉大。2005-2013年省内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的是咸宁市,年均增长14.26%,排名第一;黄冈市年均增长14.25%,排名第二;潜江市年均增长14.25%,排名第三;黄石市年均增长11.13%,排名第十六位。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最大的是武汉市,达4319.7亿元,排名第一;其次是襄阳市,为816.16亿元;第三是宜昌市,为788.35亿元;黄石总量347.62亿元,排第九位,与2005年相比,排名下降一位。同时,黄石第三产业占全省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4.58%下降到2013年的3.7%。

  (二)服务业增速低于GDP增速。2005-2013年黄石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13%,比全市GDP年均增速13.22%低2.09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低4.4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年均增长10.12%,比第三产业低1.0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年均增长6.93%,比第三产业低4.2个百分点。这两个行业2013年增加值总量为89.76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5.82%,比2005年占比下降5.29个百分点。2013年黄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加226.05亿元,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78%,比第二产业贡献率(64.28%)低36.5个百分点。由于占比重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发展缓慢,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影响第三产业增速低0.6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占比连年下降。2013年,黄石GDP总量由2005年的328.19亿元增加到1142.03亿元,净增813.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3.22%,全省排第8位,比全省平均(12.97%)高0.25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19%、15.55%、11.13%。由此影响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二产业上升7.57个百分点,一产业下降0.97个百分点,三产业由37.04%下降到30.44%,下降6.6个百分点,降幅全省排第6位。三产占比下降前5位的分别是:鄂州市(-10.06)、襄阳市(-8.65)、荆门市(-7.66)、潜江市(-7.5)、荆州市(-6.79)。从第三产业构成来看,只有金融保险业占比上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比下降2.49个百分点,降幅最大;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居第二;批发零售业占比下降1.23个百分点,居第三;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占比分别下降1.18、0.3、0.21个百分点。 

  (四)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排名位次后移。由于黄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占有水平在全省排名快速下滑。2005年,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武汉(13116元)、鄂州(5757元)、黄石(5068元)、宜昌(5017元)、神农架(4514元)。2013年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武汉(42475元)、宜昌(19260元)、鄂州(16806元)、襄阳(14649元)、潜江(14371元)。黄石人均14230元排第6位,由2005年的第3降到第6,下滑3位。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来看,咸宁年均增长19.7%,位居第一;黄冈年均增长18.61%,位列第二;仙桃年均增长18.53%,位列第三;黄石年均增长13.77%,位列第十六,增速比第一名差5.93个百分点,仅比最末位的神农架高0.85个百分点。

  二、黄石服务业低位运行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不够成长不快。长期以来,“唯GDP论英雄”的考核方式,让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发展工业,特别是黄石这样一座资源城市,工业发展得天独厚,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保持在50%以上,工业增速过快产生了挤出效应。同时,招商引“工”,成效更加明显。因此,服务业规划发展长期处于“有需无市”状态,直到去年,服务业才真正迎来发展的契机,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黄石市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等政策性文件,在资金、用地等方面有一些推进措施,但不够完善,况且政府的工作重心还没有真正转移到服务业的大发展上,导致文件的作用发挥及成效仍不明显。从三经普来看,普查登记的全市限下营利性服务业单位1043家,其中达到国家重点服务业标准的仅有21家,纳入网报15家。2013年全市国家重点服务业单位数在全省占比4.8%,虽然数量位居全省第四,但与前三位的武汉、宜昌、襄阳相比,悬殊较大,成长缓慢。

  二是转型较慢结构失衡。自武汉城市圈建设实施以来,黄石就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努力,但庞大的重工业体系,沉重的历史负担,薄弱的服务业基础,令黄石经济转型步履维艰,导致产业结构极不均衡。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近十年来,黄石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下滑,从2004年的最高点40.4%降到2013年的30.4%,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全省这一比重则逐步上升,2013年全国为46.1%,全省为38.1%,黄石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5.7、7.7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构成情况看,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数量达到74.3%,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5.3%,仍是黄石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金融保险业比重占9.6%,以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传输、科学研究、试验发展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模偏小,比重仅4.9%;居民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2013年企业数量占整个规上服务业的36%,但增加值比重只占三产业增加值的5.5%,远远落后于发达城市20%的比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体育、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尚难发挥带动作用。社会福利保障比重更低,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三是投资不足发展不均。由于考核的导向作用,各级政府在第二产业上的投资比重均超过50%,而三产业投资平均仅为二产业的3/4,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43%,占二产业投资的4/5,但服务行业涉及门类多,面广线长,投资分布极不合理。分行业看,房地产业占比最高,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8%,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投资占比8.8%,信息传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占比1.7%,营利性服务业只占比1.5%,投资额度明显不足、结构明显不优,服务业的关联效应发挥有限。分区域看,各地发展也不平衡,目前黄石港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初具雏形,但缺乏服务业龙头企业、大企业,其他县市区服务业整体实力都较弱,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发展不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偏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示范区。

  四是推动不力主辅难离。黄石于2012年就提出了主辅分离的计划,对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后勤辅业进行剥离,但由于政府推动的有效手段不够,改制流程复杂等问题,两年时间过去,收效甚微。目前只有大冶有色、中铝铜业等少数企业着手进行了一些初级分离,更深层次更庞大的服务业产业还无法有效分离到位。

  五是消费滞后带动乏力。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收入、居民消费是服务业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2013年黄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964元,增长9.0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1.7%,而同期个人存款增长17.4%。从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基本教育,而用于文化娱乐、社会保障、居民家庭服务等消费支出比重均不足4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出比重为38.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支出比重为30.0%),消费倾向不断降低,储蓄率增加,从而使消费性服务发展缓慢。

  六是成本上升人才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企业专业管理人才、技工人才普遍短缺。人才短缺的同时,企业经营成本、工资大幅上涨,2013年全市限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评估值增长20%,而营业成本同比增长20.9%,支出中销售、管理、财务等三项费用同比增长24.2%,成本和费用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服务业企业竞争压力。加之,服务行业员工的流动性大也造成了企业服务质量的下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快黄石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时不我待,要改变当前服务业发展的落后状态,黄石亟需抢抓政策机遇、作好长远规划,给企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帮助解决技术、融资、税收、用人、市场等各方面的难题,促进服务业企业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抢抓有利政策机遇。黄石正处发展的关键期,服务业发展的利好政策集中降临,三大机遇不可错过。一是利用好中央专项资金。2014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178亿元,黄石应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技术创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二是对接好省内发展平台。8月开始,武汉市筹划建设中国首个内陆自贸区,这将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行政体制创新、完善税收政策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黄石应在原有“两圈一带”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武汉的沟通联系,强化融合对接,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三是落实好本地优惠政策。2013年以来,黄石出台了《中共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黄石市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等政策性文件,在资金、用地等方面提供了支持,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指明了初步方向,各地各部门应瞄准一系列发展的有利时机,抢抓政策,力促发展。  

  (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发展黄石服务业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强对发展服务业的规划引导。按照融入大武汉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细化“黄石市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时要积极作好服务业发展远期规划,围绕现代物流、制造业后台服务、研发创新服务和城市型综合服务等重点新兴行业,专门制订好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指导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一要以优越区位条件为基础,立足市情,基于工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等。二要以企业为核心,在工业区和专业化城镇设立后台服务区,发展服务本区、带动本区的制造业后台服务体系。三要创造条件,鼓励大型企业将研发部门转移到黄石,形成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带动产业内部研发创新部门的发展。四要加快推进城市型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加强商贸等消费服务功能和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吸引企业总部落户,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业功能。

  (三)打造优质服务平台。政府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要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政府为中小微企业购买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可借鉴黄冈市经验,成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融资担保、人员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信息共享、法律维权等各项咨询与服务,还可以集中银行、院校、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入驻平台,免费或低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工商、税收、财务、法律、专利等“一站式”事务代理服务,给予融资担保、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产学研合作、电子商务、人员培训、招商引资等各类政策辅导与对接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办事难问题,降低企业创业发展成本。

  (四)着力推进主辅分离。当前,黄石正处工业化的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这一时期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工业部门发展的服务分离。因此,政府要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主辅分离工作,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竞争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五)造就高端服务人才。人才就是生产力。要适应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家人才的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战略视野、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技能、熟悉现代服务业经营和管理的服务业企业领军人才或团队引领服务业做大做强。一是本土培养。商务部门可以遴选出本地50名现代服务业管理、技术人才,作为后备力量,借助高校平台开展专题培训班进行联合培养。二是引进智力。政府或者企业拿出一些重要的管理或技术岗位高薪聘请高端人才,同时大力招商,引进世界、国内知名的服务业企业或项目,让“外地和尚来念经”,以此促进黄石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和转变。

  (六)释放居民消费能力。2013年全市居民存款余额608.47亿元,储蓄率高达53.3%,过高的储蓄率意味着内需的薄弱和经济内生动力的缺失,其背后暴露的是长期以来靠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消费这驾马车的乏力和经济结构的失衡,同时也表明我市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因此,应加大对居民消费的引导力度,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激发居民消费需求,使居民的储蓄转化为即期消费,发挥经济增长内生潜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