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经过精心规划和改造,阳新县综治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阳新县以综治中心“五个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创新打造集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信息智能于一体的“综治综合体”,真正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高位推动 打造县域治理“前线指挥部”
阳新县综治中心由县委政法委原办公大楼改建而成,严格按照“五个规范化”要求,科学划分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信息智能化四大功能区,设置接访大厅、指挥调度室、研判室、调解室、速裁庭、仲裁庭等21个功能室,为群众提供“最多跑一地”的硬件保障。
在资源整合方面,该中心创新性地整合了政法、信访、司法、人社、退役军人服务以及医疗、物业、婚姻家庭调解等22个部门和调解组织,实现“多部门集中入驻、一窗式综合受理”。
这种集约化、平台化的运作模式,打破了以往部门之间信息壁垒、程序冗杂的困境,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协同机制,明显提升了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该中心还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跟踪回访”等制度,确保群众诉求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办、有回音。
机制创新 实现矛盾纠纷“闭环处理”
阳新县综治中心不仅注重“硬件”建设,更在“软件”机制上下足功夫。
建立健全“日签报、周研判、月调度”工作机制,通过一站受理、分类调处、靶向服务、集约治理的方式,实现普通纠纷“随治随走”、疑难杂症“专家会诊”。
每日签收并通过平台流转至相关镇区,每周组织专题会议研判疑难案件,每月开展全县调度会统筹推进矛盾化解,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
在流程设计上,该中心形成“受理—分流—调解—确认—回访”的闭环工作流程。群众来到中心后,首先由引导台工作人员进行初步接待和登记,然后根据纠纷性质分流至相应的功能室或入驻部门。
对于简易纠纷,由调解员当场调解;对于复杂纠纷,启动“多元联调”机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调解;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及时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案件办结后,该中心还会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和当事人满意度,确保案结事了。
运行首月,阳新县综治中心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814件,成功化解736件。这一数据背后,是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调解力量的集中体现,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筑牢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彰显实效 多元共治凝聚合力
该中心运行以来,成功化解多起时间长、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矛盾纠纷。
汪某华、汪某庆与汪某星之间的债务纠纷历时16年,金额达39万元。由于借条约定不明、债务人还款意愿低,化解难度极大。
阳新县综治中心受理后,迅速启动分类流转机制,将案件流转至县法院。法官经过分析认为,虽然可以通过诉讼解决,但耗时较长,且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于是建议双方通过诉前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调解团队由资深调解员和法律专家组成,他们分别与三方当事人进行沟通,了解各自诉求和困难。调解员发现汪某星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因生意失败面临巨大经济压力。于是采取“情理法融合”的调解策略,一方面向汪某星讲解拒不还款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从道德层面引导其珍惜多年建立的信任关系。
同时,考虑到汪某星的实际还款能力,调解团队制定了分期还款方案。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汪某星分期偿还欠款,如未按约履行,债权人可申请强制执行。协议还经过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
这起长达16年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也考虑了债务人实际困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阳新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阳新县综治中心通过一站式受理、多元化解纷、全链条服务,真正把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放心事”,把“矛盾源”转化为“和谐源”,夯实基层治理根基。(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潘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