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热点关注

铜山口铜矿实现自动开采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5-02-14

分享:

从人工开采,到迈向智能化“无人”采矿;从人工手动调节,到智能变频调控,“井上看清井下”,数据实时采集共享……借助5G技术全力赋能智能化建设,使得铜山口铜矿这一“老字号”矿山迸发出新动能。

近日,步入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铜山口铜矿智能化综合管控中心,122平方米的巨大电子显示屏上,矿山各个角落的实时画面、设备运行参数、人员位置信息等一目了然,仿佛掌控着矿山的“神经中枢”。随着工作人员操作远程遥控设备,记者在实景屏上看到,位于地下深处的无人铲运机和无人电机车等按照设定的路线开始自动作业,视频画面的延迟时间仅在10至30毫秒之间,一场“智慧变革”正在矿企悄然上演。

推动智能化建设 提升企业生产力

井下采矿环境潮湿、灰尘多、噪音大,传统的工作模式难以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以智能化建设推动矿山提质增效,是矿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

2024年初,在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铜山口矿率先启动了“智慧矿山”改造项目。

在硬件设施上,铜山口铜矿建设5G网络全覆盖,投用三维空间跟踪定位器,增设通讯设备、摄像头和传感器等智能化改造矿石运输、碎矿等机器设备。

在软件开发上,建设涵盖云基础设施、国产化数据库、物联数据采集等六大部分的数据中心,打造综合管控平台、全流程国产化的DCS集中控制平台、按需通风系统、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生产执行管理系统、设备能源管理系统、仓储消耗管理系统、生产运营管理系统、采选成本管控系统等,将智能化与安全、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我们把所有的风门都改成了远程遥控的,通过管控中心的风网计算软件,对整个地下的作业车辆、作业人员需风量进行计算,实现了像空调一样变频调控,使整体用电量节省20%以上,每天节约用电成本900至3000元。”铜山口铜矿智能化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许元凯介绍道。

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铜山口铜矿矿长张金钟说,通过全面提升设备效益、人员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2025年的目标是矿石日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年产值争取突破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智能化”为矿山安全保驾护航

安全保障,是智能化矿山建设的重中之重。

凭借UWB高精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有机融合,为矿山生产与安全管理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服务。一旦捕捉到人员违规操作、碰撞等安全隐患,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精准定位隐患位置,实现安全监管的有迹可循、快速响应、闭环处理。

在铜山口矿智能化综合管控中心,操作员通过远程进行铲运机自动驾驶系统的调试生产。工作人员介绍,这套系统运用了自动驾驶、远程遥控、环境感知等技术,实现了车辆铲、装过程分段遥控,以及运输线路自主行走等功能。这不仅改变了驾驶人员的工作场景,也大大降低了其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

“矿山生产属离散性工业,有很多变量,在隐患管理上比较被动。现在通过智能化系统对每个环节精准把控,可以对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提前防范安全隐患。”铜山口铜矿生产技术科科长陈光表示。

如今,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事故案例、设备故障数据、人员安全行为进行深度挖掘,提前预测潜在风险,为安全生产装上了“预警雷达”。

未来将实现云共享平台

铜山口铜矿下足“绣花”功夫,既是为了保障国家资源的“颗粒归仓”,也将为企业未来的生产模式输出积累宝贵经验。

在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发展蓝图中,智能化矿山建设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笔。“铜山口铜矿智能化矿山建设目前已经投入6000多万元,一期已经基本建成并已投入试运营。”张金钟说,“智能化矿山建设不代表每座矿山要从零开始、重新打造,而是复制铜山口铜矿的‘经验’,在大冶有色公司打造一个共享的云数据中心。”

作为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首个智能化建设的矿山,铜山口铜矿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深度革新,也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作出了适应性变化。将通过输出经验、技术共享,在安全、设备、自动化、通风、能源等方面为其他矿山的智能化建设提供助力。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在大冶有色公司实现矿山智能化开采,通过大数据把所有的场景都模拟出来,再用AI数据模型形成一套完善的决策系统和调度系统,从而实现矿山降本增效。”张金钟表示。

记者 汪涛 通讯员 唐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