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三阅兵”的庄严队列中,4名来自黄石的现役军人格外耀眼。他们分别是吕家杰、贺亚龙、李航、柯宇桐,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与饱满的斗志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验,用青春“小肩膀”托起强军“大梦想”,不仅成为黄石人民的骄傲,更展现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吕家杰
吕家杰:本硕博连读高材生,两度亮相阅兵场
1996年出生的吕家杰,家住黄石港区市建村社区文鑫天成小区。自小怀揣从军报国理想的他,2014年以624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此后11年坚守初心,一路完成本硕博连读,成长为国防科研领域的青年骨干。
在军校期间,吕家杰始终保持“文武兼修”的优秀状态:科研上,他发表多篇国际高水平SCI期刊论文,斩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2021年带领“强军智搜队”夺得中南七省(区)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一等奖;学科竞赛中,作为队长带队拿下首届全军院校图书情报信息素养大赛“团体总决赛特等奖”;理论学习上,获评学校2024年度“理论之星”;训练场上,体能成绩常年保持优秀,曾连续两年在学校奋进杯游泳比赛中获季军。凭借全面突出的表现,他本科毕业后被保送读研,一路读到博士,多次获评优秀学员,2024年更因战备训练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此外,吕家杰从本科起就加入学校“高地号角”军乐团,即便学业繁忙,也从未放弃对军乐艺术的追求,坚持演奏长达10年。今年,当得知军乐团获得“九三阅兵”联合军乐团选拔机会时,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他毫不犹豫报名。为兼顾学业与训练,他在图书馆与排练室之间来回奔波,赶在集训前完成博士学位答辩,随后迅速投入高强度集训。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他第二次亮相阅兵场——2019年10月1日,他曾作为院校科研方队成员接受检阅;6年后,他再次站上阅兵场,以联合军乐团成员的身份,用专业与热情奏响时代强音。
贺亚龙
贺亚龙:军人世家育英才,红色基因代代传
2000年出生的贺亚龙,成长于一个充满红色基因的军人世家——外公与父亲均为退役军人,家庭氛围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儿时,当其他孩子还在长辈身边撒娇时,父亲就注重培养他的纪律意识:“做事要有效率,被子要叠整齐,房间要收拾干净,每天必须做家务……”在外公与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贺亚龙心中的军人梦早早萌芽,立志长大后参军报国。
2019年,贺亚龙从大学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海军通信兵,正式开启军旅生涯。他很快发现,通信工作远比想象中艰巨——任何一个方向的通信中断,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为确保通信畅通、圆满完成任务,他每天天不亮就与战友们穿戴整齐、携带专业巡线设备,翻山越岭开展巡线工作:为线路标识标牌补色、开盖检查缆井隐患……几十公里的光缆线路,他们常常要走一整天,登高山、钻密林、战高温、斗严寒,与荒山野地为伴,风雨无阻。凭借这份坚守与担当,贺亚龙入伍第二年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训练之余,贺亚龙还发挥音乐特长,多次参与部队文艺活动,在大型文艺汇演中担任主持人,获评“四有”优秀士兵。此次,他凭借过硬的综合素养与精湛技艺,在阅兵联合军乐团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成功站上阅兵场。“我很荣幸出生在军人家庭,一定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贺亚龙的话语坚定有力。
李航
李航:从炊事班走向阅兵场,平凡岗位也能绽放光芒
1997年出生的李航,2019年大学毕业后毅然报名参军,现服役于河北某部队。刚入伍时,他的军旅生活与预期有着不小差距:原本憧憬手握钢枪保卫祖国,实际却被分配到炊事班,每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短暂的失落过后,李航迅速调整心态,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决心把炊事工作做到极致。
为快速提升厨艺,他从基础刀工练起:每天早起练、午休练、晚上加班练,将灶台当作“战场”,用油盐酱醋书写军旅故事,用锅铲瓢盆奏响强军乐章。在做好伙食保障的同时,他从未放松军事训练,每天挤出两小时加练,在汗水与成长中收获满足。不懈地努力终有回报——2022年,李航荣获个人服务保障三等功;2023年,他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今年,当得知“九三阅兵”选拔消息时,李航第一时间报名。面对层层筛选与严苛训练,他凭着不服输的拼劲突破身体极限,最终从众多战友中脱颖而出,顺利加入阅兵方队。几个月前还在炊事班掌勺、满身油烟味的他,成功实现从“厨房”到阅兵场的华丽转身,在万众瞩目中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军人风采。
柯宇桐
柯宇桐:00后军中骄子,破釜沉舟终圆梦
2004年出生的柯宇桐,2022年高考后报考空军工程大学,终于实现了儿时的从军梦。此次作为联合军乐团小号手参加“九三阅兵”,对他而言既是惊喜,更是一场严峻挑战——他的乐器学习基础并不扎实。
小学时,柯宇桐曾在学校鼓乐队短暂学习一年多;大学加入学校军乐团后,才正式接触小号演奏。今年4月第一次参加阅兵集训时,基础薄弱的他明显跟不上节奏:别人轻松把控的音准,他反复练习仍不达标;连最基本的吹奏技巧,都难以满足阅兵的严苛标准。气息不稳、节奏错乱的问题,让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但柯宇桐没有退缩。为不拖队伍后腿,他主动向老师请教技巧,把易错段落记在小本子上反复琢磨,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号。除集体训练外,他坚持每天多练2个多小时;战友休息时,他仍在加练,仔细打磨每一个音符。长时间的练习让他的嘴唇又麻又肿,甚至磨出小口子渗血——吃饭时热汤碰到伤口疼得咧嘴,晚上洗漱时温水沾到嘴唇都像针扎。可每当看到墙上“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标语,想起第一次听军乐团演奏时的震撼,他就咬着牙重新抱起小号,默念“再练10分钟”。
此外,柯宇桐还要兼顾学业与军事训练:白天高强度练号,课间休息复习功课,午休时间预习课程,晚上训练结束后挑灯夜读。今年5月第二次集训时,他已能稳稳跟上整体节奏,连之前总出错的高难度乐句也能流畅吹奏。经过两次集训与考核,他终于成功入选阅兵联合军乐团。
阅兵场上,站在联合军乐团中,看着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听着整齐有力的脚步声,柯宇桐与战友们一同奏响激昂旋律。“能站在这里,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他的脸上满是骄傲与自豪。
记者 吴高斌 通讯员 冷文 刘爽 沈登平